极品少妇一区二区,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毛片网站在线看,久久精品一区蜜桃臀影院

當前位置:首頁 > 公開
信息名稱: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
信息索引: 360A08-07-2018-0022-1 生成日期: 2018-10-08 發文機構: 教育部等六部門
發文字號: 教高〔2018〕8號 信息類別: 高等教育
內容概述: 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
培養計劃2.0的意見

教高〔2018〕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科技廳(科委)、財政廳(局)、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科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先導和后盾。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現就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強化使命驅動、注重大師引領、創新學習方式、促進科教融合、深化國際合作,選拔培養一批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為新時代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播種火種,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二、目標要求

  經過5年的努力,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拔尖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更加完善,培養機制更加健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引領示范作用更加凸顯,初步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體系,一批勇攀科學高峰、推動科學文化發展的優秀拔尖人才嶄露頭角。

  三、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

  遵循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建立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新機制,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等有效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

  (一)強化使命驅動。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類未來發展、思想文化創新和基礎學科前沿,增強使命責任,激發學術志趣和內在動力。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激勵學生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所學所思落實到報效國家的實際行動中。應對人類未來重大挑戰,引導學生關注氣候變化、能源危機、人類健康、地緣沖突、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挑戰,樹立破解人類發展難題的遠大志向,孕育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探索重大科學問題,鼓勵學生在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基礎科學領域深入探索、堅定志趣,為推動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形成自然科學“中國力量”和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奠定基礎。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在國家戰略布局的重點和重大研究領域,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為學生攀登學術高峰搭建平臺。

  (二)注重大師引領。匯聚熱愛教育、造詣深厚、德才兼備的學術大師參與拔尖人才培養,通過學術大師言傳身教,加強對拔尖學生的精神感召、學術引領和人生指導,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激發學術興趣和創新潛力。深入實施導師制,設立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和生活導師,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生涯規劃等方面對學生給予全方位指導。有計劃地組織拔尖學生進入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接受大師言傳身教和環境熏陶,接觸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師編制、教師工作量計算等方面對參與計劃的教師給予政策保障,激勵更多優秀教師投入拔尖人才培養。

  (三)創新學習方式。給天才留空間,營造創新環境,厚植成長沃土。深入探索書院制模式,建設學習生活社區,注重環境浸潤熏陶,加強師生心靈溝通,促進拔尖學生的價值塑造和人格養成。注重個性化培養,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導師、專業和課程的空間。開展研究性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訓練,促進學生自主深度學習、建構知識體系、形成多維能力。引導學生多讀書、多實踐、知民情、懂國情,從經典著作和社會實踐中汲取思想養分,獲取精神力量,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探索實施榮譽學位項目,提升學生學習的挑戰性,增強優秀學生的榮譽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創設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學習環境和機制,提高學習成效。

  (四)提升綜合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世界胸懷,促進學生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汲取人類文明精華,形成整體的知識觀和智慧的生活觀。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科學道德、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升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造就敢闖會創、敢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

  (五)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進交叉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建設跨學科課程體系、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設立交叉學科研究課題,為拔尖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處理好“專”與“博”的關系,努力為學生建構“底寬頂尖”的金字塔型知識結構。深入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搭建高校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戰略平臺。鼓勵學生進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參與科技創新實踐,大膽探索基礎學科前沿,科教協同培養高水平人才。

  (六)深化國際合作。構建國內外雙向互動、合作共贏的拔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匯聚全球優質資源,深化與世界頂尖大學的戰略合作,吸引國際學術大師參與拔尖人才培養。拓展拔尖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研修實習、暑期學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國際文化理解能力。建設國際協同創新團隊、打造學術共同體,為拔尖學生接觸世界科學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造條件。

  (七)科學選才鑒才。選才與鑒才結合,真正發現和遴選志向遠大、學術潛力大、綜合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優秀學生。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鼓勵通過計劃考核培養的優秀學生進入更高層次階段學習。推進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吸引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參加科研實踐、激發科學興趣,成為拔尖人才的后備力量。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結構

  1.成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由教育部、中央組織部、科技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協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負責計劃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決策,指導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2.成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咨詢、指導、評價作用,負責論證高校計劃實施方案、指導高校人才培養過程、評價計劃實施成效。

  (二)實施范圍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上,增加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

  (三)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由知名學者和教學名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為計劃實施提供支持。

  2.加強政策保障。改革教師激勵辦法、學生獎勵辦法、教學管理辦法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推進制度創新,打造拔尖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

  3.加強經費保障。高校應統籌利用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等各類資源支持拔尖計劃,推動學生國際交流、科研訓練和創新實踐、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活動、國內外高水平教師合作交流等工作的開展。

  (四)實施機制

  1.完善績效評價機制。推動高校加強拔尖人才培養的質量管理和自我評估,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培養模式和培養機制,持續改進拔尖人才培養工作。定期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計劃實施效果、經費使用效益等進行評估,加強質量監管,構建動態進出機制。

  2.完善拔尖人才培養研究機制。鼓勵高校和有關專家圍繞頂尖科學家成長規律、拔尖學生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培養、國際化培養、導師制、學生成長跟蹤與評價機制、拔尖學生培養模式與體制機制改革、拔尖人才培養成效評價標準等方面開展專題研究,形成一批有質量有分量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拔尖計劃深入實施提供參考,推動改革實踐。

教育部 科技部 財政部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科協

2018年9月17日

點擊右上角
選擇在瀏覽器中打開
發布日期:2018-10-17 來源:教育部 下載 收藏
責任編輯:劉瀟翰
相關閱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答記者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宁化县| 合川市| 霍城县| 乌苏市| 阳朔县| 云林县| 南昌县| 江源县| 栾城县| 偃师市| 上高县| 汾阳市| 疏附县| 浪卡子县| 万载县| 通渭县| 文水县| 威海市| 文化| 宿松县| 老河口市| 马龙县| 醴陵市| 安乡县| 临澧县| 翁牛特旗| 布拖县| 永胜县| 界首市| 鹤庆县| 乾安县| 娄底市| 安塞县| 大洼县| 巨鹿县| 彭阳县| 合江县| 磐安县| 安福县|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