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長遠、重質量、促發展、抓保障,切實推進浙江語言資源保護工作取得成效
浙江省語委、省教育廳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的重大語言文化工程,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重要舉措。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方言復雜,語言資源豐富。浙江省既扎實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也高度重視方言及其負載的地方文化的科學保護,將其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語保工程啟動,浙江省成為全國第一批四個試點省份之一。五年來,我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專家實施、社會參與”的機制作用,共完成88個漢語方言調查點及5個瀕危方言調查點的調查工作;本省9所高校及北京語言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組建了27個調查團隊,行政、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門百名專家、學者、文化人士,以及550名方言和口頭文化發音人,400余名大學生語保志愿者參與。各調查點地方政府參與協助語保工作的干部達200多人,新聞報道300多條。
我們克服調查點數多、任務重、壓力大等困難,早謀劃、重部署,嚴要求、重質量,抓建設、重發展,強隊伍、重保障,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
一、注重謀長遠與謀當下相結合抓部署
語言資源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扎實推進。在謀篇布局中,一是超前謀劃。在工程啟動前及時制定浙江省項目整體規劃,同時在每年11月份預驗收時,就基本確定下一年度的調查方案。二是找準定位。在調查點選取和分布上,采取地方和專家分別申報方式,既調動地方積極性和專家主動性,又保證年度設點的精準性。三是合理安排。充分考慮本省專家團隊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結合不同調查點實際和需要,進行合理分工。
二、注重典型引領與檢查督促相結合抓質量
語保工程的生命在于質量。在具體落實中,一是突出“以點帶面”的引領作用。以浙江師范大學中國方言研究院為引領,杭州師范大學等9所院校調查團隊共同參與,點面結合,為浙江語保工作的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二是突出“抓兩頭帶中間”的推進作用。我們注重抓年初的“啟動”和年末的“驗收”兩頭,中間則通過“推磨互檢”“中檢”“巡查”等方式來加強對質量的監管。實踐證明我省重視質量狠抓質量的效果顯著,共有7個調查點獲得優秀,無一不合格。
三、注重開花與結果相結合抓發展
語保工作不能成為只開花不結果的霸王花,也不能成為只結果不開花的無花果,必須做到花美果香。對此,我們花了不少精力和心思,遵循“邊保護邊開發”的原則,2016年就開始謀劃成果出版,2017年商定出版方案。目前,2016年16個方言調查點的首輯16卷《浙江省方言資源典藏》已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浙江省語言資源集》分省綜合本,已按要求確定出版時間表,擬于2020年底完成。委托清華大學承建的“浙江省方言資源多媒體數據庫”也已初步建成。
四、注重保經費與強隊伍相結合抓保障
做好語保工作離不開經費保障,更離不開一支素質過硬的隊伍。在經費保障上,除中央資金外,每年爭取省財政專項100萬元作為配套經費,用以支持省自籌點調查、自選鄉音拍攝和浙江語言資源數據庫建設。2019、2020年省財政分別配套262萬、180萬,用于《浙江方言資源典藏》叢書、《中國語言資源集?浙江》的編寫出版等工作。此外,每年召開各調查點所在縣市教育局和語委部門參加的啟動會,確保在招募發音人、提供攝錄場所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在隊伍建設上,注重“以老帶新”“以強帶弱”,以提升團隊整體質量,同時對參加調查團隊的專家在課時安排、課題認定、工作量安排等方面予以保障,提高專家參與調查的積極性。
語保工程是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推進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科學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工程任務重、學術性強、技術要求高,既是一項檢驗能力和水平的“技術活”,也是一項體現積累和層次的“功夫活”,更是一項反映覺悟和擔當的“良心活”,沒有理由不做好。
提高認識、完善機制、精準謀劃、注重應用,促進科研工作更好服務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
重慶市語委、市教委
2019年,重慶市語委、市教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論述,貫徹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立足大語言文字工作格局,不斷提升語言文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創新開展語言文字科研工作并取得實效。
一、深刻認識語言文字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語言文字科學研究是保障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重慶市積極推進語言文字科研工作,是立足工作實際的迫切需要。
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迫切需要。近年來,語言文字工作助力脫貧攻堅,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工智能等國家重大戰略。國家語委深入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從立項到研究成果應用均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有效提升服務事業發展能力。語言文字戰線應結合各自區域特色,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是服務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兩地”“兩高”目標(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地方語言文字工作如何精準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保障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升重慶城市文化品質、傳承優秀語言文化,深入推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普通話推廣、培訓、測試以及方言保護等工作,需要持續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和論證。
三是服務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迫切需要。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等學科是高校人文社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高度重視語言文字研究工作,“雙一流”建設專項經費支持,將語言文字科研工作納入高校學科建設中統籌推進,為重慶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二、多措并舉提升科研服務事業發展能力
一是建章立制,搭建科研工作平臺。2019年印發《重慶市語言文字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科研管理,明確職責任務。構建以市語委辦為行政主導、教科院高教所具體實施、各高校共同參與的“1+1+N”科研管理機制,積極融入高校“雙一流”建設,運轉成效良好。依托國家語委科研專家庫,建立了重慶語言文字科研專家庫,掌握本地語言文字專家情況,開展各類評審評選工作。
二是精準謀劃,扎實開展科學研究。根據“立足重慶,對標國家,放眼國際”的工作思路,組織專家研制《2020年度重慶市語言文字科研項目申報選題指南》,涵蓋語言文字基礎理論、決策咨詢、信息技術、規范標準、教育教學、資源保護、國際傳播等7大項55小項。關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新時代語言文字改革發展的同時,立足重慶實際,重點研究重慶城鎮化進程中的語言文字新問題新需求、少數民族區域推普脫貧效應、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語言教育等。積極爭取市財政專項資金資助,2020年擬設立科研項目40項。
三是注重應用,服務事業改革發展。強化科研成果轉化意識,拓展轉化渠道,充分發揮成果效益。2019年舉辦重慶市首屆語言文字論文評選活動,將論文評選與國家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專家學者、教育和語言文字一線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通過嚴格評選,共有89篇論文獲獎,作者來自20所高校、科研單位,21個縣(區)教委、語委,內容包括推普脫貧、語言教育、教學教材、文化傳承、方言保護等,有效提升教育和語言文字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
下一步,重慶市語委、市教委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完善工作平臺,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成果轉化,持續提升語言文字科研水平,為做好重慶語言文字工作提供堅實保障。同時,積極配合國家語委開展“十三五”科研規劃收官、“十四五”科研規劃研制工作,努力發揮積極作用。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