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生機勃勃,健康多彩。總體狀況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語言文字事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視野和領域進一步拓展;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穩步推進,亮點突出;殘障人士的語言文字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社會大眾廣泛關注語言生活;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受到關注;海峽兩岸語言文字學術交流活躍;媒體、教材等的用字用語情況穩定。
一、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語言文字事業
(一)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對語言文字事業提出明確要求,凸顯了語言文字工作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語言文字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
(二)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座談會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普及,是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體現國家核心利益的戰略舉措”,闡述了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強調了語言文字工作的地位作用,明確了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向,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三)國務院2011年發布的多個文件都涉及語言文字工作內容,包括殘障人士的語言權利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以及語言文化國際交流,如《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年)》《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動計劃》《國務院關于修改〈出版管理條例〉的決定》《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紀要》等。
(四)國務院相關部委2011年發布的多個文件重視強調語言文字工作內容,例如:
1.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扶貧辦6月聯合發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內容涉及促進雙語教育,推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支持民族語文文化產品的出版發行,加強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等。
2. 民政部7月發布《婚姻登記機關等級評定標準》,規定婚姻登記員統一使用普通話,涉外婚姻登記機關婚姻登記員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3.衛生部12月發布《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要求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言語文明,認真執行醫療文書制度,規范書寫、妥善保存病歷材料,正確運用醫學術語。
4.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文字質量管理的通知》,要求“電視劇制作機構應對所制作的電視劇進行文字質量檢查,確保電視劇用字用語正確、規范,避免出現字幕錯別字,同時盡可能減少讀音錯誤、用詞錯誤和表達錯誤。”“電視劇審查機構要制定明確、嚴格的文字質量監管制度,加強對送審電視劇的文字質量把關。”
5.新聞出版總署2月下發《關于倡議開展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捐贈<新華字典>活動的通知》,倡議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生捐贈《新華字典》平裝本,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奉獻一片愛心,切實解決農村地區學生缺乏正版字典問題。
新聞出版總署和海關總署3月聯合發布《音像制品進口管理辦法》,規定出版進口音像制品要使用經批準的中文節目名稱;外語節目應在音像制品及封面包裝上標明中外文名稱;出版進口音像制品使用的語言文字應符合國家公布的語言文字規范。
二、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一)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基本定稿。制定并發布實施《語言文字規劃綱要》,對語言文字事業適應形勢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保證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語言文字規劃綱要》還將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要求進一步修改完善。
(二)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
《通用規范漢字表》8月17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通用規范漢字表》是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適應信息時代社會各領域漢字應用需要的重要漢字規范。發布了《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標點符號用法》《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等3項社會急需的國家標準,有助于提升社會各領域語言文字應用的規范化水平。
(三)普通話推廣工作
第十四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9月,宣傳周開、閉幕式分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舉行。本屆推普周的宣傳主題是“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2011年度,全國共有4 090 167人次參加了國家普通話測試,其中公務員99 469人次,教師338 752人次,學生3 378 127人次,廣電系統7127人次,社會其他人員266 692人次。
(四)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工作
國家語委2011年度集中立項的“十二五”科研項目總計136項,覆蓋了國家語委的重點工作,包括語言政策、語言文字規范標準、普通話的推廣與測試、國民語言能力、中華經典誦讀、雙語教育、盲文手語標準等。
(五)提高國民語言能力
漢語能力測試取得突破性進展。12月,漢語能力測試試點工作在北京、內蒙古、上海、江蘇、云南和南開大學等地(校)啟動,共有2442人參加測試。
面向社會的其他語言測試有序開展,包括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漢語口語水平測試、新漢語水平考試、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等。
推進規范漢字書寫教育。舉辦了“中華誦?2011全球華人學生暨全國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組織開展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評審;舉辦了首屆規范漢字書寫、書法師資培訓班;召開了規范漢字書寫教育論壇。
(六)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
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關于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國教育系統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其中天津、江蘇、浙江等14個省(區、市)共組織各類紅色經典誦讀活動近5萬場次,直接參與和觀摩師生人數近1400萬人,參與學校1.5萬所;組織開展“中華誦?2011經典誦讀大賽”“中華誦?2011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等活動。
(七)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建設
教育部辦公廳4月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申報、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重視示范校建設,積極組織申報。經評審和復查,教育部、國家語委12月授予506所學校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稱號。
(八)新時期普通話審音工作
新時期普通話審音工作研討會5月召開。普通話審音委員會10月在北京成立,“普通話語音規范網(普通話審音網)”同時開通。新時期普通話審音工作將圍繞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進一步完善普通話語音標準,適應新時期語言生活發展的需要。
三、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一)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上海庫、北京庫和遼寧庫的建設工作先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總結會在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江蘇省的試點經驗,肯定了“政府主導、學者承擔、社會參與”的工作模式,同時開通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江蘇庫)展示網。
(二)少數民族語言測試
蒙古語標準音水平測試在內蒙古自治區的14個考點舉行了11次考試,考生總人數達到2500人次。壯語文水平考試研制工作 2010年啟動,2011年在廣西部分考點完成了模擬考試和題目分析。
(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
“現代藏語語法信息詞典數據庫研究”項目12月通過專家鑒定,項目成果為進一步開展藏語文本語法標注、機器自動分詞、藏漢機器翻譯等奠定了基礎。“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語語音聲學參數數據庫”11月通過專家鑒定。這些項目的成果有助于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語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信息化報告》出版。
(四)中華字庫工程
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中華字庫工程”。該工程將收集現有文獻資料中的漢字形體和少數民族文字形體,建立字際聯系,并按照出版印刷及網絡數字化需求,制作出符合各種應用需求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的編碼及主要字體字符庫。
(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聞出版
“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民文出版譯制工程”每年資助重點民文(含民漢雙語)圖書和民文音像制品,資助優秀漢文、外文出版物的民文翻譯。“五種民族文字500種圖書進千村千校”項目從12月開始,向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5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免費贈閱50萬冊圖書。
(六)少數民族雙語法官培訓
最高人民法院圍繞西部民族地區建立雙語法官培訓基地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并資助新疆、青海、內蒙等地編寫雙語法官培訓教材,編寫完成了《漢藏對照法學詞典》。
四、切實保障殘障人士的語言文字權利
(一)提供無障礙信息交流服務
國務院法制辦就《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規定:發布政務信息、播出電視節目時應提供無障礙信息交流服務;城市公共服務場所、公共交通工具等應為無障礙信息交流創造條件;網站、圖書館等應逐步提供無障礙信息交流服務。服務方式包括:文字提示、手語、語音提示、屏顯字幕、視覺引導、聽力輔助、有聲讀物、盲文讀物、盲文選票、盲文試卷等。
(二)推廣國家通用手語和盲文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將手語、盲文研究與推廣工作納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規劃,建立手語、盲文研究機構,規范、推廣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提高手語、盲文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手語翻譯員培訓、認證、派遣服務制度。
(三)實施盲文出版工程
新聞出版總署發布《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家實施“盲文出版工程”, 加強盲文出版基地建設,配置盲文刻印機和盲文制版印刷生產線;開發符合盲人認知的盲文樂譜、工具書、期刊、數字有聲讀物;建設中國盲文圖書館;設立盲用信息化輔助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專項。
五、社會大眾廣泛關注語言生活
(一)漢語盤點2011
12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單位主辦的“漢語盤點2011” 活動,發布了“年度字詞”“年度流行語”“年度新詞語”。國內、國際年度字詞分別是“控”“傷不起”和“債”“歐債危機”;十大流行語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文化強國、食品安全、交會對接、日本大地震、歐債危機、利比亞局勢、喬布斯、德班氣候大會;十大新詞語是: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
(二)漢語能力測試
新華網7月報道,歷時3年研制的“漢語能力測試”將于年內試點開考。這則消息引起社會極大關注。贊成者認為,當前測試仍是促進學習的主要手段,推行漢語能力測試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母語能力,促進漢語的健康發展。質疑者擔心開展測試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損害漢語的教育與學習。
漢語能力測試堅持非強制性、非選拔性、非營利性的原則,為公益類社會性考試。
(三)地名更名
關于湖北“襄樊”市改稱“襄陽”市引發社會議論。支持者認為,歷史上襄陽的地位比樊城高,更名凸顯了襄陽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利于招商引資或旅游開發。反對者認為,樊城的歷史文化同樣深遠,更名要修改各種地圖、公章等,至少要付出1億元的成本。
(四)淘寶體的應用
淘寶體錄取通知。7月,南京理工大學給新生發送了“淘寶體”錄取短信:“親,祝賀你哦!你被南理工錄取了哦!不錯的哦!211院校哦!……”。有人認為該短信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很親切,但質疑者認為這種短信不夠嚴肅。
淘寶體通緝令。上海徐匯警方發布了一則“淘寶體通緝令”,通緝令中以“親”稱呼在逃人員,并使用了“優惠”“客服熱線”“預訂”“套餐”等商家常用的詞語。質疑者認為,這種表達形式模糊了警察與罪犯的界限,消解了司法的嚴肅性,使莊重的執法帶上娛樂化色彩。
淘寶體招聘公告。8月,外交部微博“外交小靈通”發布了一則“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招聘公告。該公告用“親”的稱呼開頭,用“不包郵”結束,中間還使用了“有木有”等帶有咆哮體特征的詞語以及網絡表情符號。批評者認為,“外交無小事”,外交部門使用的語言不應過于隨意。
六、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的語言文字問題
(一)《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研制工作
《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 英文》專家委員會8月在北京成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網站同時開通。《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 英文(通則)》(草案)12月經審議通過。我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將包含英、俄、日、韓四個語種,覆蓋交通、旅游、文娛、體育、衛生、商貿、餐飲住宿等十多個領域。
(二)國家外語能力受到關注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國家外語能力遠不能滿足國家快速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外語語種數量不足;外語資源質量不高;高端外語人才缺乏;對現有外語資源的掌控和開發利用程度不夠。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加強統一管理。
(三)語言服務產業
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截至2009年底,我國語言翻譯服務企業有15 039家,翻譯和本地化業務年產值約120億元人民幣;語言培訓市場規模2013年預計將達400多億元,并將在未來的3至5年內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長速度;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新華字典》,已在海內外累計發行 4億余冊,稱得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辭書”;《全球華語大詞典》列入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重大項目。
七、海峽兩岸語言文字學術交流
(一)簡化字在臺灣使用增多
6月,大陸游客赴臺個人游開放。為招攬大陸游客,擴大商機,臺灣地區一些商家開始使用簡化字的招牌、標識、產品說明書、餐館菜單等,有的也將臺灣菜名改為大陸熟悉的名稱。有些機構的網站開始啟用簡化字版。
(二)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
海峽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工作取得較大進展。12月,完成《兩岸常用詞典》(《中華語文詞典》簡編本)的編纂、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檢索等系統的建設、5000萬字語料的建庫和加工,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實現云技術服務。
(三)兩岸語言文字學術交流
9月,“2011兩岸漢字藝術節”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期間展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書法作品,舉辦了“書寫漢字——大陸當代藝術展”“兩岸篆刻名家展”“數字e筆書畫展”,開展了名家對談、藝術講堂等活動。11月,以“國語運動百年”為主題的“第六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在澳門召開,與會者圍繞國語運動、方言、漢語詞匯、漢語語音、語文教育、語言政策等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討。
八、媒體用字用語狀況
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的年度用字用語狀況,可以反映媒體年度的語言使用實態。從這些字和詞語的使用狀況可以反映年度社會生活、時事面貌。
(一)國家通用語言媒體用字用語調查
2011年度國家通用語言媒體用字用語調查在2011年度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上進行,語料共計1 167 751個文本,1 292 983 007字符次,其中漢字出現1 054 313 804字次。
1.漢字使用情況
本次調查全部語料中一共出現了10 590個字種。
(1)覆蓋率達到80%、90%、99%的字種數分別為593、957、2396個,高頻漢字使用穩定,與2010年對比,相同覆蓋率漢字的數量和使用的字種略有不同。
(2)在高頻漢字中,使用頻率變化較大的漢字體現了年度用字特點,記錄了社會生活。如在2011年中,使用頻率明顯增高的漢字有:“亥、敘、微、黨、債、卡、食、限、核、醋、喬”等,與2011年的“辛亥革命90周年、敘利亞局勢、微博、小微企業、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歐債危機、卡扎菲、食品安全、限購令、福島核泄漏、勾兌醋、喬布斯去世”等熱點話題相關。
(3)低頻漢字數量大。縱觀歷年用字調查,覆蓋率從99.99%到100%是年度獨用字集中出現的范圍。年度獨用字都是低頻字,大部分出現在人名、專名、術語、方言用字中。
2.詞語使用情況
全部語料共計619 752 369 詞次,2 369 349個詞種。其中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3種媒體中都出現的詞語有231 272個,占全部詞語的9.76 %,3種媒體詞語使用差異較大,這表明除了語文詞和熱點事件以外,不同媒體都有各自關注的話題。
覆蓋率達到90%的高頻詞語有13 656個,占全部詞種數的0.58%。這些詞語使用了2732個漢字,這些漢字中有2658個出現在年度用字總表的前3000位高頻漢字中。3種媒體高頻詞語的使用具有較強的共性。
媒體詞語的使用特點:
(1)高頻詞語數量及高頻詞語用字數量較穩定。高頻詞語數量穩定在1萬余條,高頻詞語用字數量穩定在2700個左右。這些高頻詞語主要是語文詞語,也包括少數專有名詞和時間表達式。
(2)高頻詞語中使用頻率變化較大的詞語體現了年度社會生活。與2010年相比,2011年度下列詞語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反映了2011年的社會圖景:卡扎菲、限購、校車、房產稅、辛亥革命、歐債危機、瘦肉精、京滬高鐵、塑化劑、喬布斯。
(3)媒體中大量詞語出現頻率較低,占年度全部詞種數91%的詞語僅覆蓋全部語料的1%。這些詞語主要是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以及時間、數字表達式等。
3.新詞語
2011年從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中提取出新詞語594條。其中三字詞語最多,占51.68%;其次為四字詞語,占21.04%;二字詞占15.66%。三字詞語比例持續占優勢,與近幾年多用熱門格式造詞有關。2011年持續了2010年的“××門、××族、××哥、××體、微××”格式,其中“××體、微××”特別活躍,如“咆哮體、淘寶體、寶黛體、撐腰體、高鐵體,微電影、微訪談、微小說、微生活、微招聘”等。
594條新詞語中,完全由漢字構成的有573條,占96.46%;其余21條大多是字母詞,如“CDI(綜合發展指數)、U站、4D報紙、hold住”等。
2006到2010年共搜獲年度新詞語2977條,在2011年語料中,這些年度新詞語有40%能留存下來,年使用頻次在10以上,如博客、微博、動車、80后、保障房;有1/4低頻使用,年頻次在10以下,如曬友、高薪藍、秒殺族、雷詞、發票奴;還有1/3會隱退,從語言生活中消失,如撞峰、曬黑族、有碗族、樓斷斷、俗賄。
4.姓氏
在全部語料中出現了704 835個不同的名字(包括帶姓的稱謂,如“歐陽女士”之類),這些名字或稱謂共出現
13 364 915 次。姓氏785個,其中單字姓 497個,二字姓 278個,三字姓 10個。
排在前100位的單姓是:李、王、張、陳、劉、楊、周、黃、吳、趙、孫、馬、胡、徐、郭、林、朱、金、鄭、高、何、宋、羅、梁、謝、姚、韓、馮、許、鄧、曹、丁、蔡、蔣、于、杜、葉、唐、溫、沈、彭、袁、姜、余、潘、萬、蘇、曾、董、汪、魯、范、田、陸、白、方、賈、肖、譚、崔、雷、呂、石、鐘、任、韋、康、盧、江、牛、魏、程、孟、安、廖、夏、戴、邵、龍、錢、齊、秦、毛、湯、邱、洪、喬、俞、華、莫、梅、熊、薛、穆、易、侯、尹、顧、段、傅。
出現的二字姓如:歐陽、司馬、諸葛、上官、司徒、慕容、閭丘、皇甫、西門、尉遲、公孫、東方、令狐、申屠、端木、夏侯、東郭、呼延、拓跋、萬俟、長孫、澹臺、鮮于。
(二)中文博客語言狀況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以新浪、網易和搜狐三家網站公布的名博列表中的用戶發布的博客帖為調查對象,對1728個博客用戶2011年全年發布的共計201 488個博客帖進行了多角度的調查和分析。
1.發帖量
年發帖量小于或等于50的用戶占總用戶數的53.29%;發帖量小于或等于300的用戶占總用戶數的90.68%,這些用戶合計發帖102 445篇,占總發帖量的50.84%。年發帖量大于300的用戶有161個,占總用戶數的9.32%,共發帖99 043篇,占總發帖量的49.16%。年發帖量大于1000篇的用戶主要是一些廣告媒體機構、政治和經濟評論家等,由此可以看出少數機構和個人在網絡宣傳中所發揮的作用。
2.博客帖長度分布
長度小于等于3000個字符的博客帖占總帖數的81.76%,長度小于等于5000個字符的博客帖占91.19%。最短的博客帖只有7個字符,長度在30個字符以內的有802篇,主要是只有標題和圖片說明的博客帖。
3.不同性別博客用戶語言使用狀況
在2011年收集的1728個博客用戶中,選擇了350個男性博客用戶和350個女性博客用戶,對他們的博客帖用頻率差的方法進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在字詞使用上都有所不同。
男性用得更多的10個字是:國、學、中、政、民、為、文、教、年、社;女性用得更多的則是:我、女、你、一、她、不、好、愛、情、男。
男性用得較多的10個名詞是:社會、問題、國家、政府、學生、文化、政治、歷史、學校、大學;女性用得較多的則是:女人、男人、時候、女性、愛情、朋友、孩子、美女、明星、媽媽。
男性使用更頻繁的前10個人名是:毛澤東、孔子、蔣介石、魯迅、曹操、孫中山、胡適、袁世凱、斯大林、馬克思;女性使用更頻繁的則是:張柏芝、楊冪、瓊瑤、謝霆鋒、趙薇、姚晨、周迅、林志玲、劉亦菲。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男性用戶的博客帖關心的話題更多與政治、社會等相關;而女性更關心生活、情感、娛樂類話題。
(三)藏文媒體用詞調查
第一次對藏文的報紙、網絡媒體詞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語料源自2010年度4種藏文報紙的全部文本、3家網站的新聞報道,共計2 247 821詞次,31 403個詞種。對全部語料覆蓋率達到90%的詞種數是2326個。
藏文媒體的詞語使用具有以下特點:
1.高頻詞語使用相對集中。覆蓋率達到90%時,報紙媒體的詞語計2166個,網絡媒體計2261個,其中2104個詞語相同,共用率達到各自高頻詞語的95%左右;將兩媒體覆蓋率達到90%時的2326個高頻詞與藏語文教材(小學、初中、高中)語料中覆蓋率達到90%時的2220個詞語對比,相同的詞語共計2065個,共用率也達到各自高頻詞語的90%左右。可見藏語高頻詞語的使用相對集中。
2.將調查語料中出現的全部31 403個詞種與已有的8部藏漢詞典、新詞術語詞典以及藏文術語表中的詞語對比,占32.43%。這表明2010年度作為大眾媒體傳播的報紙、網絡(新聞)使用的詞匯僅占這些詞典總詞匯量的三分之一。媒體高頻詞中的新詞語多屬于政策、法規和經濟類詞語。
九、教材用字用語狀況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今年開展了包括國家通用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和海外華語在內的基礎教育教材的調查。
(一)基礎教育數理化教材
根據教材的流行程度、使用范圍以及教學界評價,在數學、物理、化學三科中各選取了兩套教材作為調查對象。
1.用字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數學教材用字2391個,物理教材用字2425個,化學教材用字2053個,三科總用字3014個,其中共用字1610個,占53.04%;每科都有一些獨用字,其中大部分是學科用字。
基礎教育語文教材共用字5070個,數學、物理、化學三科使用的3014字中與語文教材共用的有2927個,占其總數的97%;獨用字有87個,如“氯、鉀、鋁、鎂、氖、氟、鎢、冪、鋰”,其中多數是指化學元素或化合物的漢字。
將數學、物理、化學的3014個字與《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3500字比較,不見于《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267個,如“鈾、瀚、簧、涸、絢、鎢、黏、鉑、熨、茲、骼、彗、豚”等。
2.用詞情況
數學教材用詞10 647個,物理教材用詞8927個,化學教材用詞5913個,三科總用詞17 537個,其中共用詞2406個,占13.72%,獨用詞比例高達68.39%,可見不同學科用詞差別較大。數學中的獨用詞如正方形、函數、不等式、分母、乘法;物理中的獨用詞如磁場、動能、浮力、電功率、摩擦力;化學中的獨用詞如化學式、鹽酸、溶質、氯化鈉、鎂。
基礎教育語文教材一共用詞50 670個,數學、物理、化學三科使用的17 537個詞中與語文教材共用的有10 413個,占其總數的59.38%;獨用詞有7124個,占40.62%,其中絕大部分是學科詞語,只出現一次的高達3269個,表明學科用詞數量多,復現率低。
由此可見,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教材所使用的字詞雖然在總量上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與語文課形成互補,和語文課一起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這些課程不僅具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功能,在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上的作用也不容低估,這應引起教材編寫者和教學工作者的重視。
(二)維吾爾語高中語文教材
調查選取的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育維吾爾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包括必修課教材和選修教材。
必修課教材共用139 880詞次,32 125詞種,15 895詞干種;選修教材有333 306詞次,57 518詞種,23 031詞干種。二者比較可以看出,必修課教材從語料規模到詞種、詞干種數量都小于選修教材,必修課教材詞匯使用集中,注重基礎知識;選修教材詞匯使用量大,詞種豐富,用以拓展詞匯和知識領域。
將高中教材與小學、初中教材用詞狀況統一考查,維吾爾語語文教學從小學到高中共涉及33 248個詞干,其中小學、初中階段學習詞干24 568個,高中階段學習詞干26 124個。兩個階段的共用詞干17 444個,分別占各自總詞干的71.00%、66.77%。可以看出,高中教育是對小學、初中基礎教育所學知識的鞏固、延伸和擴展,高中也是學生詞匯量快速增長的階段。
將維吾爾語語文教學從小學到高中共涉及的33 248個詞干與在《中國語言生活報告2009》發布的“現代維吾爾文網站用詞調查”中的31 452個詞干比較,共用詞干23 493個,占整個網絡詞干種的74.70%,占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詞干種的70.66%。這個數據說明,經過中小學階段的維吾爾語文學習,學生基本能夠閱讀網絡媒體資料。
(三)哈薩克語小學語文教材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今年首次開展了哈薩克語教材的調查。調查選取了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兩套哈薩克小學語文教材,分別為普通班版和雙語班版。
調查數據顯示,普通班版使用了108 515詞次,26 679個詞種,6975個詞干種,273個詞尾種;雙語班版使用了54 396詞次,16 607個詞種,6065個詞干種,239個詞尾種。從教材詞語使用規模上看,普通班版幾乎是雙語班版的2倍,詞種數也多出2/5,顯示出兩套教材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兩套教材各冊在詞種、詞干的使用數量上分布基本一致,使用詞種、詞干數量最多的都在第8冊,顯示出一定規律性。
(四)馬來西亞小學語文教材《華文》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學屬于第一語言教學,《華文》是供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統一使用的教材,共6冊,230篇課文。這次調查的對象是教材中的課文用詞,并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馬來西亞主要華文媒體語料庫進行了對比研究。
《華文》共使用30 089詞次,6924個詞種;《語文》共使用132 401詞次,13 950個詞種。二者共用詞種4535個,占《華文》詞種數的65.50%,占《語文》詞種數的32.51%。數據表明,無論教材篇幅還是詞匯量,《語文》都遠遠大于《華文》。
馬來西亞主要華文媒體語料庫的詞種數共180 428,詞次共38 013 207,將其詞語按頻率降序排列,取前6924個詞語(此時的覆蓋率為88.32%)和《華文》全部詞語進行對比,二者共用詞種數2807,占40.54%,獨用詞種數4117,占59.46%。《華文》獨用詞語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性詞語,如青蛙、大地、風箏、大海、星星等,適合兒童認知,體現了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馬來西亞主要華文媒體語料庫獨用詞語多為人名、地名、時政性詞語、馬來西亞特色詞語,如拿督、新聞、議員、國會、大選等。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2)》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