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妇一区二区,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毛片网站在线看,久久精品一区蜜桃臀影院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部司局機構

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一、中央政府重視語言文字事業

2010年中央政府出臺了4個與語言文字事業有關的重要文件和規章,即

1.中共中央、國務院7月29日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21世紀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許多規定涉及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

2.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4月16日印發的《關于加強對行政機關公文中涉及字母詞審核把關的通知》(國辦秘函〔2010〕14號)。該函針對近些年行政機關公文中出現使用字母詞增多勢頭,影響公文嚴肅性的情況,提出了規范行政機關公文用字的四點意見,要求:(1)行政機關強化依法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在制發公文時自覺使用規范漢字,為全社會做出表率;(2)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制發公文時一般不得使用字母詞,確需使用字母詞的,應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以括注方式注明已經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審定的漢語譯名;(3)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定外語字母詞的譯寫規則,對新出現的字母詞及時翻譯,定期向社會推薦規范譯名及漢語簡稱;(4)加強對公文中涉及字母詞的審核把關,發現不符合規定和要求的,應及時予以糾正。

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5月14日發布的《關于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見》(民委發〔2010〕53號)。該意見共21條,內容包括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政策措施、保障機制等部分,這是今后一個時期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4.新聞出版總署11月23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新出政發〔2010〕11號)。該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要注意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

二、語言文字工作亮點突出

2010年的語言文字工作亮點突出,成效顯著,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1.研制《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的研制、起草工作2008年10月開始,先后開展15項專題調研,召開38次專題研討會,舉辦1期專題研討班,多次召開省區市和高校座談會,3次在國家語委全委會和咨詢委員會會議、2次在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征求意見,并向相關部委、地方語委、部內司局、高校等139家單位書面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集中修改50余次,形成了《綱要》(征求意見稿)。《綱要》(征求意見稿)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語言文字工作的成績經驗,將語言文字事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注重主體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指導思想和相應的工作方針,提出了提升公民的語言能力和國家的語言能力問題。

2.開展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系列活動

教育部、國家語委先后在《光明日報》《語言文字報》《語言文字應用》等報刊雜志上組織發表紀念文章,在教育部門戶網站、中國語言文字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教育在線等網站開辟專欄,介紹語言文字法律法規體系,總結回顧10年來語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經驗,開展語言文字相關知識問卷調查,征集網民關心的語言文字社會熱點問題。

海南省于7月31日頒布了《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使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規章增加到32個。國家工商總局9月下發了《關于開展廣告語言文字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門按照文件,專項檢查清理所轄區內電視、報紙、期刊、印刷品廣告以及戶外廣告中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

3.  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

2010年,城市語言文字評估工作繼續扎實、深入、穩步進行,取得顯著成效。分別有1個一類城市(青海西寧市)、35個二類城市、119個三類城市通過評估達標認定。天津市、江蘇省分別完成對所有一類、二類、三類城市的評估認定工作,實現省(市)域內全面達標。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33個一類城市、226個二類城市、359個三類城市通過達標認定,分別約占全國一、二、三類城市總數的92%、68%、17%。

2010年評估推動建立城市語言文字工作機構23個,增加行政編制23個、事業編制5個,新設立或增加辦公經費數272萬元,增加專項評估經費422萬元,推動近160多個城市39.15萬人開展公務員普通話水平測試,19.2萬人開展窗口行業普通話測試。

2010年度,全國各地共測試417.9萬人次,其中公務員17.85萬人次,教師41.36萬人次,學生335.5萬人次,廣電系統0.44萬人次,社會其他人員22.83萬人次。其中使用計算機輔助測試人員達163.7萬人次。

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地累計共測試3522.46萬人次;全國共建立測試站1462個,其中市級測試站419個,高校測試站997個,行業測試站46個。全國現有測試視導員1283人,普通話水平測試員4.76萬人,其中國家級測試員0.43萬人,省級測試員4.66萬人。

4.穩步推進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

完成了《規范漢字表》的修改完善工作。組織專家按照“認真對待,綜合分析,實事求是,慎重處理”的原則,對2009年公開征求意見中征集的3141件社會意見和建議進行了歸類整理、分析研究,對字表進一步修改完善。審定發布《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和《漢語口語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兩個漢語國際教育標準,對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的標準化,提升漢語國際影響力、促進漢語國際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強語言文字應用科研管理工作

面向全社會征集科研項目選題建議。召開“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工作研討會”,總結“十一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工作,研究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工作,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重點研究方向,形成了《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十二五”科研規劃(征求意見稿)》《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十二五”科研項目指南(征求意見稿)》。籌劃國家語委的科研基地建設。發布了2009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與有關機構聯合發布了“201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6.推進中華誦·經典誦讀活動

2010年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決定共同實施“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舉辦了6場以誦讀為主的傳統節日晚會。8月在山東濰坊舉辦了“中華誦·2010全國中小學生夏令營”。在19個?。▍^、市)和11所直屬高校開展試點工作,共涉及18261所中小學、286所中等職業中學、97所省屬高校。試點地區和學校將誦讀行動打造成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歷史文化傳承、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7.開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

在廣泛研究、深入試點的基礎上,編纂出版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調查手冊·漢語方言》。調查手冊分“調查規范”和“調查表”兩部分,“調查規范”收入與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田野調查和資料整理工作直接相關的各種規定,“調查表”是漢語方言和地方普通話的調查條目。完成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江蘇第二批試點的驗收工作,啟動了第三批語言資源調查工作。

8.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情況調研

4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等組成調研組,赴廣西、貴州、云南、青海、內蒙等省區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和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情況調研。調研發現,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開展雙語教學十分必要,有利于克服語言障礙,使兒童更好地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成為民漢兼通的人才。

9.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

2010年,為落實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國家語委牽頭啟動了兩岸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工作。與臺灣相對應,分別成立了詞典編寫組、信息技術組、科技名詞對照組、組織協調組4個工作小組,并落實了出版單位。截至2010年底,舉辦了3輪會談和3次分組會談(信息技術組1次、科技名詞對照組2次),達成了多項共識。

10.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7月16日,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共建暨揭牌儀式。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書記、理事長王新憲,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李衛紅等出席了會議。手語、盲文作為聽力殘疾人和視力殘疾人使用的語言文字,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手語、盲文的使用涉及三千萬聾人、盲人的切身利益,社會性強,影響面廣,專業化程度強。在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大背景下,加強手語、盲文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將是“十二五”以及今后一個時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

三、社會大眾關注語言生活

社會大眾關注語言生活,往往形成社會熱點。2010年是中國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一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帶來的期待,引發了諸多有關教育改革的議論。從高等院校招生取消語文考試,到更換中學語文教材篇目;從學生漢語能力下降,到漢字書寫能力退化;還有母語教育弱化、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下降等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主要關注點:

1.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語文考試

有的高校在1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取消語文考試。輿論認為,此舉草率、短視、不負責任、急功近利,會使學校的語文教學更加邊緣化。出現了“語文教育危機”“母語文化生存危機”“漢語危機”“漢語消亡”等呼聲。

2.中學語文教材篇目更換

9月初,有篇微博寫道:《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等名篇已從高中語文教材中剔除了。此消息引起社會各個方面熱議。

一些人認為,魯迅文章傳達的社會責任是超時代超地域的,撤下魯迅的文章就是割斷傳統文化的血脈。另外一些人認為,新時代需要新經典,魯迅作品有時代局限性,現今已然過時,只有新時期的新作品才更具當下價值。因涉及魯迅多篇文章,輿論又稱這次討論是由“魯迅大撤退”或“去魯迅化”引起的。

3.學生漢語能力下降

一項對首都部分大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測試顯示,不及格的學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測試結果不容樂觀,人們不得不質疑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吨袊嗄陥蟆返囊豁椕褚庹{查顯示,確認當前社會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占80.8%,認為漢語應用能力不存在危機的占19.2%。認為造成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漢語學習”的占 52.0%。認為“現在人們喜歡解構漢語,稀奇古怪的詞語層出不窮”的占43.6%,認為“影像文化占據絕對優勢,文字越來越不重要”的占30.1%。

漢語使用的不規范、不嚴肅,引起社會廣泛憂慮,擔心當代中國人與自身傳統文明之間出現了裂痕,母語文化受到削弱。

4.漢字書寫能力退化

2010年3月“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教育的提案》,多家報紙和網站調查結果印證了國人漢字書寫能力確實呈下降趨勢。這些調查還引起英國《衛報》及美國《洛杉磯時報》的關注,他們的報道傳至國內,又引發對傳統文化的憂思。

多數觀點認為,廣泛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使得人們普遍手寫漢字機會減少。對漢字書寫要求不嚴,書法教育薄弱,對書寫標準無明確規定,致使漢字書寫教學逐漸邊緣化,國人漢字書寫能力下降。

專家呼吁,應盡快制定大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等級標準,各種考試和招聘應適當增加漢字規范書寫的要求,通過強制性的標準讓書寫教育回歸學生課堂,回歸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當中。

5.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

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通話為的是克服不同方言地區之間的交際障礙,方便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視、禁止使用方言。

廣州“撐粵語”事件  為了提升廣州亞運會軟環境建設水平,廣州市政協6月份在網上進行“關于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有網友發出微博:《廣州電視臺要取消粵語》,頓時“粵語危亡論”四起,引起“粵語存廢”之爭。7月5日,廣州市政協提交《關于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的提案,其中包括《關于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應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的建議》。又有政協委員發微博,稱“母語危矣”。輿論出現“推普廢粵”“粵語危亡論”等偽命題,進而出現“捍衛粵語”的一些活動。廣州“撐粵語”事件是方言與普通話之爭的極端事例,并不僅僅是語言問題,其背后有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上海傳媒的方言問題  2月4日,《新民晚報》“閑話”版刊登一文寫到: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其中“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一句,在主張“保衛上海話”的老上海人中間引起反響,網上有人發帖,持否定意見。次日,該報的社區版編輯部發表致歉聲明,表示該文摘自《上海市井》一書,因文字摘編處理不當,傷害了上海讀者的感情,“特向讀者致以真誠的歉意”。

這些事件引發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的大討論。實際上,普通話和方言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依法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交際障礙,方便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視、禁止方言。方言是客觀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產生發展規律和使用價值,并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將長期存在。普通話在全國通用,方言在方言區使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各自發揮其功能作用,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對方言、特別是一些瀕危的方言,還應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有聲數據庫的建設等進行調查、整理、研究和開發應用。

四、微博、新詞語、熱詞成為新的信息傳遞方式

現代社會,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資訊信息過載,知識信息大爆炸,人們越來越偏愛采用詞媒體、熱字、流行語及“微博”等方式,來濃縮傳遞海量信息,因為此種信息傳遞方式可以使傳遞的內容更簡要,傳遞的速度更快捷,傳遞的方式更方便。

1.微博

微博具有信息傳遞快、保真性強的特點。普通人、公眾人物乃至媒體都感受到了微博的魅力與影響力。微博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作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對網民極具感召力。上述“撐粵語”事件及中學語文教材事件都是先由微博報料,輿論跟進,繼而引爆議論升溫。

2010年,中國互聯網開辦了“微博”服務,堪稱中國的“微博元年”。隨著微博從網上到網下的急速發展,隨著微博在人們生活中日益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圍繞“微博”產生了一系列詞語,反映了微博在各個領域對人們的影響。在政界,無論人大代表還是普通網民,只要是“微民”,都可以“微博問政、微博議政”,公安機關在網絡上開設了“微博110”,人們可以進行“微投訴”,體現微博輿論監督的“微動力”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文化領域已呈“微文化”態勢:“微博控”們運用“微博體”,寫著“微小說”,看著“微喜劇”,讀著“微新聞”,進行著“微訪”,當然,由于微博的社區虛擬性,其中不乏“微謠言”,也曾有“微博門”,這些形成了一個“微世界”;生活中,人們體驗著“微博游”,用人單位可以“微博招聘”,面臨就業的學生們可以投出“微簡歷”,網絡沖浪的高手去注冊“微域名”,彼此相戀的人們則寫著“微情書”,享受著“微愛情”,負責微博管理的“微管”已成為一種新型的職業崗位。的的確確,生活在“微時代”的人們在經歷著由微博引發的傳遞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微革命”。

2.新詞語

2010年度語料中提取出新詞語500條。從年度新詞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以及傳播方式的變化給語言以及給新詞語帶來的影響。

“自媒體”——草根化特點凸顯  網絡時代改變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尤其隨著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現,人們走進了一個不再設有嚴格意義“把關人”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成了語言創造者,都成了“造詞家”。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人民大眾的語言創造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張揚,語言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新鮮活潑,新詞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活躍,尤其是那些帶有鮮明草根色彩的新詞語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傳播迅速,影響廣泛。近些年來幾個類詞綴“~族、~門、~奴、~男、~女、~客、~二代”等使用率居高不下呈現了一種羊群效應。正是這種原因,近幾年來,每年都會形成幾個比較大的新詞語的“詞語群”。

 “詞媒體”——詞語事件化與信息濃縮化  隨著互聯網的建立,我們已進入信息社會時代。這一時代的特點是信息呈爆炸式向我們襲來。時間有限,空間有限,人腦有限,資源有限,為了信息傳遞的高效便捷,為了信息記憶的長期存儲,為了能最大化實現信息價值,作為信息載體的語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當一個事件或一種社會現象出現時,人們不再是四平八穩地用一堆舊有詞語去講述它,而是將之代碼化——概括成一個新詞,于是就形成這個時代新詞語的三個特點。一是表事件、表社會現象的新詞語特別多;二是新詞語表達的信息高度濃縮,每一個這樣的新詞語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都有一道特別的社會風景;三是新詞語的隱退、消亡也比較迅速。用詞語來記錄歷史、描述社會、反映生活,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中文互動百科將自己的網站定位為“詞媒體”。詞媒體的出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信息社會語言變化的特點,也反映了凸顯語言變化的新詞語的特點。

3.熱詞

近年來,各種傳媒通過熱詞、熱字、流行語來盤點一年的重大社會生活,愈演愈烈,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邁入“熱詞”或“詞媒體”的時代。

2010年的熱詞、熱字或流行語,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同“流星雨”一般紛涌而至。其中最引起社會關注、流行范圍最廣、最具年度特色的恐怕是“給力”一詞。

“給力”作為網絡用詞,最早是2010年5月網民上傳網絡的一段日本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及字幕上出現的,到了南非世界杯足球賽期間,該詞得到網民熱捧,開始廣泛應用。11月10日,該詞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標題中使用,引發輿論震撼。多數網民和媒體認為,此舉將成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被后人記取,它體現了黨報親近網民,接受網絡文化,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有文章認為,不能因為《人民日報》活用了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就能夠在媒體語言中大用特用。

信息傳遞手段的更新,語言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變革,有可能改變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

五、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救援中的語言援助問題引起關注

在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救援中,都需要語言援助。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后,由于當地居民中藏族占94%,大多不懂漢語,語言障礙和語言援助問題凸顯,已成為中國抗震救災史上的一大焦點。

蘭州市6家醫院共接收了128位玉樹災民,可是其中80%在漢語交流上有困難。而這些醫院中很多醫生都是不懂藏語的,無法與病人很好交流。

國家民委及相關部門從全國各地民族院校懂藏語、身體好的師生中,組織起一支近千人的民族語言志愿者隊伍,趕赴玉樹參與語言救援工作。他們除了在搜救現場和醫院做翻譯外,還擔負起心理疏導、照顧病患的工作,在玉樹人道主義救援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剛從廢墟里被挖出來的小學生更松卓尕,轉身就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在玉樹州體育場內為各個醫療隊擔任翻譯。在玉樹,還有一些大多在3年級到6年級之間的小學生也積極充當翻譯協助救援。

自然災害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中,如何及時實施合適的語言援助,應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重視,科學規劃,研究預案,采取應對措施。

六、關注國際語言生活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對于國際語言規劃的經驗和教訓,2010年國際語言規劃和語言生活的研究逐漸多起來,及時向國內介紹國際上發生的語言沖突、語言教育、語言能力、語言傳播、語言規范、瀕危語言保護等情況。《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參考篇在這方面起了引領作用。

七、媒體用字用語情況

媒體用字用語使用情況調查是語言監測的基礎內容。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的年度用字用語狀況,可以反映媒體年度的語言使用實態;用字用語的使用頻率變化、頻序排位相對變化是由于媒體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點的不斷變化而表現在語言層面上的變化。透過這些字詞語的使用狀況可以看到年度的社會生活、時事面貌。同時,社會生活對語言生活的影響,也通過字、詞語的調查記錄下來。

2010年度的用字用語調查是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2010年度的語料上進行的。

1.漢字使用情況

本次調查全部語料中共出現了10 613個字種,覆蓋率達到80%、90%、99%的字種數分別為601、972、2431個。

媒體漢字使用情況有以下特點:

(1)覆蓋率達到80%、90%、99%的高頻漢字個數基本穩定。

(2)在高頻漢字中,使用頻率變化較大的漢字體現了年度用字特點,記錄了社會生活。如在2010年中,使用頻率明顯增高的漢字有:博、世、杯、住、控、漲、玉、樹、災、微、蒜、碳、娥、島、蝦等,與2010年的“世博會、世界杯、保障房調控、玉樹地震、救援、嫦娥二號飛船、微博、洗蝦粉、冰島火山灰、低碳、大蒜”等熱點話題相關,記錄了時代生活。

(3)低頻漢字使用數量大。低頻偶發的漢字大部分都出現在人名用字中??v觀歷年用字調查,2010年的用字種數是最多的,在語料規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漢字的使用數量漸多。低頻漢字的不斷增多,及其反映的媒體語言特點以及社會變化,值得關注。

2.詞語使用情況

2010年度媒體詞語使用情況的調查采用了新的分詞系統。全部語料共計601 649 583詞次,詞種2 175 837個。其中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三種媒體中都出現的詞語有218 275個,占全部詞語的10.03%,三種媒體詞語使用差別較大,這表明除了語文詞和熱點事件外,不同媒體都有各自關注的話題。

覆蓋率達到90%的高頻詞語13 672個,占全部詞種數的 0.63%。這些詞語使用了2 770個漢字,這些漢字中有2 683個出現在年度用字總表的前3000位高頻漢字中,其余分布在用字總表的3001位到3453位之間。三種媒體高頻詞語的使用具有較強的共性。

媒體的詞語使用具有以下特點:

(1)高頻詞語數量及高頻詞語用字數量較穩定。高頻詞語數量穩定在1萬余條,高頻詞語用字數量穩定在2700左右。這些高頻詞語在媒體中使用穩定,主要是語文詞語,也包括少數專名和時間表達式。

(2)高頻詞語中使用頻率變化較大的詞語體現了年度的社會生活。如:與2009年詞語相比, 2010年度下列高頻詞語使用頻率有明顯增加,這些詞語反映2010年的社會圖景:微博、低碳、團購、加息、二手房、房貸、高鐵、央企、準備金率、糾結、給力、上海世博會、亞運會、海地、玉樹、舟曲、智利、希臘、泥石流、火山、國美、富士康、阿凡達、曹操。

(3)媒體中大量詞語出現頻率較低,占年度全部詞種約92%的低頻詞語僅覆蓋全部語料的1%。這些詞語主要是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以及時間、數字表達式等。

新詞語。2010年國家語言監測語料庫中提取出新詞語500條。就詞語長度看,數量排前的依次為三字詞語、四字詞語、二字詞語;三字詞語占52.80%,是全部年度新詞語的一半多,而且幾年來一直走高,這與近幾年多用熱門格式造詞有關。2010年除了持續2009年的“被××、樓××、~門、~族”外,“~哥、~姐、~帝、~體”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特別活躍。就結構方式看,仍以合成型中偏正式能產性最高,占總詞數的59.40%,其次是后附加式合成詞,占27.60%。就使用頻次分布看,2010年度新詞語出現頻次分布狀況與2009、2008年相似,都是兩頭小,中間大,但這種狀態2010年度更明顯,特別高頻和特別低頻的詞都很少。這也體現了年度新詞語的特點:在使用上,大多具有小眾化的特點,還處在慢慢生長、逐漸發育階段。

3. 姓氏

本次對媒體中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在全部語料中出現了693 174個不同的名字(包括帶姓的稱謂,如張先生之類),這些名字共出現13 007 067次。姓氏752個,其中單姓492個,二字姓250個,三字姓10個。其中有些二字姓和三字姓是外來的。

排在前100位的單姓是:王、張、李、陳、劉、黃、周、楊、趙、吳、馬、孫、胡、徐、郭、林、鄭、朱、金、羅、何、韓、姚、梁、曹、宋、馮、許、謝、沈、高、杜、唐、溫、鄧、蔡、蔣、姜、于、方、曾、蘇、丁、余、肖、葉、袁、韋、賈、陸、董、汪、彭、范、潘、白、魯、石、呂、田、程、崔、魏、鐘、江、譚、萬、任、秦、章、孟、洪、雷、盧、錢、易、夏、尹、戴、顧、龍、侯、薛、廖、安、郝、湯、齊、邵、俞、邱、喬、梅、華、牛、毛、陶、孔、艾、康。

出現的漢族二字姓是:歐陽、諸葛、司馬、司徒、西門、上官、皇甫、公孫、慕容、夏侯、尉遲、端木、東方、申屠、令狐、東郭、呼延、拓跋、長孫、萬俟。

八、少數民族語文教材狀況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對維吾爾語基礎教育語文教材和藏語中學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查。

1.維吾爾語基礎教育語文教材調查

維吾爾語調查選用的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普通班實驗教科書(簡稱“普通班版”)的維吾爾語文教材和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雙語班實驗教科書(簡稱“雙語班版”)的維吾爾語文教材。由于一年級教材主要以識字為主,詞匯量非常小,沒有納入調查范圍。調查的兩種版本教材從小學二年級起到初中三年級,共8個年級,每個年級的教材分上下兩冊,兩套教材合計32冊,1 270篇課文,其中普通班版656篇,雙語班版614篇。課文體裁分為敘事、抒情、戲劇三大類,15種子類;題材來源分為中國文學體裁(漢語文學、維吾爾文學和其它少數民族文學)和外國文學體裁。

兩套教材每冊課文用詞和詞干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年級增長,課文使用詞干、詞種均呈穩步增長態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兩套教材對比,普通班版教材的課文用詞隨年級冊號的變化曲線上升相對平穩,課文的詞干種與詞種數量相對較大,而雙語班版教材課文用詞,特別是中學階段用詞變化曲線相對起伏較大,詞種數量相對較小。

本次調查是我國首次開展的維吾爾語文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它為教材的客觀評價提供了定量的參考依據,為新疆地區維吾爾語普通班版、雙語班版教材的科學規劃與制定創造了條件,也為今后進一步提高維吾爾語文教材的編寫質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藏語中學語文教材調查

在2009年對小學語文課本調查的基礎上, 2010年又對藏語中學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查。其中初中教材是五省(區)藏語文編寫委員會編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2007年審定出版的五?。▍^)協作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高中教材是五?。▍^)藏語文教材編寫組編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1-2002年審定出版的五省(區)協作教材全日制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調查包括課文用詞和“讀和寫”習題詞匯兩方面內容。

課文用詞統計顯示:藏語文初中教材總詞次191 062條,詞種12 920條;高中教材總詞次205 072條,詞種14 593條。此外,還調查了課文選材來源不同的詞種、詞次,各冊詞種、詞次,獨用詞種、詞次,以及前500高頻詞等。

調查結果顯示:初中和高中階段在詞種數、新增詞種數及前冊詞種數的分布趨勢上具有一致性;初中各冊詞種數呈小幅度波浪形變化,分布比較均勻。高中階段詞種數前三冊呈線性遞增趨勢,第四冊略有減少,第五冊再次增加,第六冊下降幅度較大。初中和高中階段,前冊詞種復現率呈遞增趨勢,表明在詞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隨著年級的升高,積累的詞匯量不斷增加,到第五冊均到達峰值,各冊新增詞種按線性比例遞減。

本次調查為客觀定量地評價初、高中教材提供了思路,也為中學階段的藏文制定量化字詞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為今后更好地提高藏語文中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九、海外漢語教材與東南亞華文教材用字用詞狀況

1.海外漢語教材用字用詞及語用調查

(1)調查目的與調查對象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曾刊出了國內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的調查報告,本次調查的是海外使用的漢語教材,即國外學者編寫、國外出版、面向漢語為非母語學習者的、使用于正規學校的漢語教材。根據使用時間、范圍、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是否是綜合性通用教材等特點,本次調查選擇了四套教材,分別是美國的《中文聽說讀寫》、“印安第納版”(包括《互動漢語》、《心系中國》),英國的《步步高中文》和澳大利亞的《你好》。

海外漢語教材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要,大都會用幾種不同的語言文字形式來表達同樣的課文內容。有“簡化字/拼音”、“簡化字/繁體字/英/拼音”、“繁體字/英/拼音”、“簡化字”等形式。說明、介紹、講解、導讀、題解等注釋性內容則基本上用的是英文,語例用漢字或拼音。簡繁漢字的同時使用,照顧到了海外華人社會繁體字還有相當使用的現實,能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

(2)用字調查

四套教材共使用漢字1680個,其中“共用字”627個,“部分共用字”599個,“獨用字”454個,獨用字占總字種數的27%。

海外教材的用字量都控制在比較小的范圍,總字種數較少。

常用字集中。覆蓋四套教材用字50%的只使用了68個字,覆蓋90%的用了484個字。

與國內中小學語文教材詞表(下稱小學詞表)相比,四套教材的常用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材面向的是非母語的成年學習者,更貼近海外學習者的生活特點。如“腐”字構成的詞都與“豆腐”有關,這是因為教材中較多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而沒有小學詞表中的“腐爛”“腐敗”“腐朽”“腐化”;“宜”字構成的詞只有“便宜”,這與購物有關,而沒有“適宜”“事宜”;“簽”字構成的詞只有“簽證”,這與學生的跨國生活有關,而沒有“簽訂”“簽署”;“資”字構成的詞有“工資”“郵資”“資歷”,而無“資源”“資格”“天資”“資金”;“牌”字構成的詞有“登記牌”,而無“撲克牌”“金牌”。后者往往或是更抽象概括,或是離日常生活較遠。“撲克牌”則是在中國大陸才特別常用到的詞。

漢字的用字不少是在大陸的字表或教材中較少使用到的字。

(3)用詞調查

四套教材共使用詞語4497個,其中“共用詞”557個,“部分共用詞”1315個;“獨用詞”2625個,“獨用詞”占總詞語數的58.37%。

與前幾年的調查數據對比,海外漢語教材的獨用詞要高于國內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后者又要高于母語的基礎教育教材。

雙音詞占總詞語的2/3,但使用頻率最高的仍是單音詞,單音詞是雙音詞使用頻率的5倍。

單頻次詞1687個,占總詞語數的37.51%。顯示詞語使用較稀疏,復現率低。

覆蓋總語料50%時用詞88個,覆蓋至80%時用詞624個。

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國別詞與漢語的核心詞、通用詞的關系是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方面既要考慮到差異性,如國別、民族、地區、教學對象等的不同,同時又要考慮如何加強漢語核心詞、通用詞的教學。漢語核心詞、通用詞的數量不會也不宜太大,但一定得有,才能保證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而獲得在更大范圍內的良好交際效果。如何確定漢語的核心詞、通用詞,使用怎樣的標準,確定多大的詞量,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2.東南亞小學華文教材課文用字情況調查

海外華文教材的語言狀況是海外華人社會語言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值得關注。調查選取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五個國家目前供小學階段使用的八套華文教材作為調查對象。其中新加坡、泰國、印尼各兩套,馬來西亞、越南各一套。

字次和字種是各教材最基本的用字信息,反映了不同教材的華文教學性質。字種數最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文》,遠超其他七套教材,其華文教學屬于第一語言教育,識字量大,字種數多。越南、泰國、印尼華文教學以第二語言教學為主,識字量、字種數較少。新加坡介于二者之間,屬于雙語教學性質,因此,字種數也居中。

小學華文教材的高頻字和共用字主要是口語用字、生活用字,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如“爸、媽、老、師、學、生”是兒童最常用的稱謂用字,“莉、麗”是人名用字,此外,“上、學、開、心、歡、喜、愛、點、頭、家、花、樹、自、然”等都體現了小學教材的特點。

分年級對比表明,六個年級用字的共性在入門階段最多,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字種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教材用字的個性也越來越鮮明。但是,各年級共用字的字種數比例雖然相差較大,其共用字字種的字次比例卻驚人地一致,這說明,各個年級中,共用字占據了絕大多數的覆蓋率,高年級的獨用字雖然較多,但使用率很低。

東南亞小學華文教材和中國內地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用字對比表明,中國小學語文字種數4230個,東南亞小學華文3048個,二者相差較大,共用字種數為2927,小學華文教材的獨用字主要是東南亞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和文化用字。對于二者的前3000字的頻序比,表明東南亞小學華文教材中的特色用字以稱謂用字、地名用字、日常事物用字為主,這說明,和中國小學語文教材的母語教學性質、重讀寫能力培養不同,東南亞小學華文教材以第二語言及雙語教學性質為主,更重聽說交際能力培養,因此,教材以對話體為主,課文內容主要為日常生活或虛擬日常生活。

十、中文博客語言狀況

博客調查語料來自新浪、網易和搜狐三家網站,這些網站都公布了名博列表。本次調查統計了這些列表中的1 929個博客用戶全年發布的共計176 089個博客帖。調查內容包括博客用戶發帖情況、博客用字用語情況以及博客標簽使用情況。

1.發帖量

年發帖量小于或等于50的用戶約占總用戶數的60%,發帖量小于或等于200的用戶占總用戶數的88.44%。發帖量最多的用戶全年共發帖3 076 篇,有 72 個用戶全年共發帖1 篇,平均每個用戶發帖 91 篇。發帖量最多的用戶主要是一些機構用戶。

2.博客帖長度分布

長度在1 000到2 000個字符之間的博客帖比例最大,占總量的34%;長度小于4 000的博客帖占總數的88.63%。

3.博客標簽使用情況

博客標簽通常體現了博客所關注的主題,有些是由用戶自己填寫的,有些是由博客網站自動添加的。 博客語料中總共提取了421 308個標簽,去重后共69 029種標簽。絕大部分標簽的長度為2到7個字符,約占總數的99.26%;大部分標簽只被1個用戶使用,約占標簽總數的76.28%,這說明博客標簽的個性化程度很強。前150個最多用戶數的標簽中,與娛樂相關的標簽最多,其中大部分是娛樂界人名和電影電視名稱。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0)》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來源: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收藏
(責任編輯:宋成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麻栗坡县| 蒙阴县| 汉寿县| 延津县| 德令哈市| 遵义县| 柞水县| 乌拉特前旗| 江山市| 长沙市| 抚顺县| 芒康县| 景宁| 英超| 左权县| 阜平县| 乌鲁木齐市| 华安县| 昌吉市| 博湖县| 揭西县| 咸丰县| 南江县| 江山市| 黄冈市| 扎囊县| 济阳县| 萝北县| 额敏县| 江达县| 临清市| 屯门区| 虞城县| 温泉县| 中宁县| 郯城县| 福州市| 中山市| 阿巴嘎旗|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