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貌
2008年,我國語言生活呈現出健康有序、豐富多彩的發展態勢。語言文字工作深入實際,貼近生活,有序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完成修訂;漢語國際傳播形成規模;法律語言規范水平明顯提高;北京奧運會提供幾十種語言服務,漢語元素成功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語言保護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外語在外資企業和外貿中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不斷加大。
二、領域語言
(一) 語言文字工作
2008年語言文字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重要進展。
語言文字應用管理有條不紊 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6個省會市、計劃單列市制訂修訂了當地的語言文字法規和規章,全國語言文字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形成。通過評估認定,城市語言文字工作達到標準的一類城市有2個,二類城市有50 個,三類城市有79個;省、市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共7000余所。參加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的人員超過3.7萬人。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委托,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9省(區)舉辦少數民族教師普通話培班13期,培訓少數民族教師1108人。
語言文字信息管理穩步推進 2008年《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首次以“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A系列”形式出版。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應邀組織專家審定了北京奧運會204個代表團中文名稱漢字筆畫序表。《奧運體育項目名詞》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編譯出版。“中華大字符集”一期工程完成。
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的有關批示,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監測分析了網絡語言、火星文、外國人名等的使用狀況,提出了應對策略和建議。該中心還與其他相關單位聯合發布了“2008年度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多家媒體轉載。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在江蘇省蘇州市啟動。采錄工作在蘇州城區、常熟市、昆山市3個點展開。
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研制的“統一平臺少數民族文字識別系統”獲2008年“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家民委有關部門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雙語環境示范區舉辦了第二期錫伯語言環境建設培訓班,在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雙語環境示范區舉辦了苗文創制試行50周年紀念表彰活動。新疆語言文字維漢雙語網站開通。
手語工作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編印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常用手語》。在教育部支持下,印發了《“十一五”期間在全國部分聾校開展推廣〈中國手語〉試點工作方案(2008年―2010年)》。
(二) 語言教育與傳播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順利完成。修訂后的“標準”進一步強調了“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養成中的關鍵作用,適當降低了第一學段“寫話”的難度,推出了321字和2 500字兩份漢字學習字表。
漢語學習熱潮持續高漲,漢語國際傳播形成規模。2008年全球開設漢語課的大學有3 500所,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韓國、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將漢語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孔子學院(含孔子課堂)已開辦305所。國家漢辦等相關單位派出的漢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教師1 557人,分布世界109個國家。
(三) 法律語言規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改變法律草案的審讀方式,將原來的“文件對文件”方式,改為“專家對立法者”的面對面審讀。2007年和2008年我國法律文本均為規范漢字,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相關規定。
(四) 語言保護與社會和諧
文化部2008年向國務院報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送審稿)》,已經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0項)以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共147項)。2008年“文化遺產日”展示了福建高甲戲、山東柳琴戲、浙江婺劇、安徽儺戲等傳統戲曲。人們在欣賞這些地方戲曲的同時,也接觸了這些戲曲賴以表達的方言。
三 年度語言熱點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語言熱點迭現。
北京奧運會多種語言使用 北京奧運會共有來自世界204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名運動員,北京殘奧會共有來自148個國家和地區的4200多名運動員,參賽國家和地區及運動員人數均創歷屆之最。奧運會期間,奧組委共提供了55種語言服務,涉及奧運競賽場館、非競賽場館、服務場所、新聞發布廳、呼叫中心、機場、氣象局、賽時官方網站等,多語服務為運動員提供了便利,保障了運動會的順利進行。
地震災后心理援助用語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災區居民發生驚恐、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約占47%,發生急性應激障礙的達20%。中央及不少省、自治區、直轄市派出由心理干預專家組成的心理救援隊伍進入災區服務,但是遇到了因方言障礙導致溝通困難等問題。為此,四川省衛生系統對心理治療骨干進行了心理援助用語技巧培訓。實踐證明,正確使用語言對災后心理救援至關重要。
從改革開放30年流行語的變化看社會變遷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2008年的30年間,流行語發生很大變化,從一個側面揭示出中國社會觀念和社會生活的諸多變化和發展。譬如,“三大件”在上世紀70年代,是指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是當時人們渴望得到的最昂貴的家用商品。在80年代,“三大件”逐漸被“新三大件”――電視、冰箱和洗衣機所取代。90年代,“三大件”又更新為電腦、空調和摩托車。現在,由于社會的變遷,曾經紅極一時的“三大件”早已退出“流行”行列。
奧運會漢語元素彰顯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和”字表演,通過古今字體演化,表達了孔子“和為貴”的理念。奧運會運動員入場順序依照各代表團名稱簡化漢字筆畫順序排列,體現了主辦國的文字政策。國際奧委會羅格主席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用漢語說出“感謝你!”,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在殘奧會閉幕式上,引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并用漢語說:“謝謝香港!謝謝青島!謝謝北京!謝謝中國!”引起會場觀眾的震撼和共鳴。
趙C人名案 江西青年“趙C”在辦理更換第二代身份證手續時,因名字中的“C”不符合公安部《關于啟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相關規定,未能獲準辦理。他將鷹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告上法庭,法院判趙C勝訴;公安部門據《居民身份證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相關規定提起上訴,經過法庭調解,趙C同意選取規范漢字改名。“趙C事件”圓滿解決。這是2008年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之一,突顯了個人姓名權與姓名管理規范之間的矛盾,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網絡語言及“山寨”“雷”“??” 據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122個網絡詞語在2005年至2008年網絡媒體、平面媒體和有聲媒體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而且在網絡、平面和有聲三種媒體中呈依次銳減的趨向。全民通用語言仍是網絡媒體語言傳播的主體,日常詞語在網絡語言中占主流。
“山寨”一詞有“民間、模仿、非主流”等意義,并在社會熱用。“雷”有動詞或形容詞的某些功能和特點,表示由某種意想不到的人或事而帶來強烈沖擊或受到巨大震撼,就像遭雷擊一樣。“??”的字形常被網絡借用來表達一種愁苦相或倒霉相。這三個詞的新義和新用法,折射出網絡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圖景。
四、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語言文字使用的若干數據
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的年度用字用語調查是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每年都進行的常規調查。此次調查是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包括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新聞)2008年度的語料上進行的,共計1 374 157個文本文件,1 209 676 776字符次(包括標點、符號及西文字母、數字等出現的次數),其中漢字出現991 717 791字次。
(一)漢字使用情況
1.高頻漢字數量穩定,年度特色用字使用頻率增高
語料庫中共出現了9 271個字種,高頻漢字包括覆蓋率達到80%、90%、99%的漢字,其字種數分別為604、971、2384個。
體現2008年特色的漢字“災 橘 汶 震 奧 寨 艦 運 川堰 浪 炬 救 墟 旗……”等,使用頻率值增大,在漢字的頻序表中,排序位置有較大幅度的前移。
2.2008年度用字總表與現行規范字表之間的差異與往年特點相同,即每年的用字總表與現行規范字表之間的差異大于年度字表之間的差異
與《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一級字比,2008年度用字總表前2500字相差344字;前3500字與《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比,相差397字;前7000字與《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比,相差609字。《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未在2008年度用字總表中出現的漢字共計197個。
2008年度用字總表中,包括了繁體字、異體字、不規范的類推簡化字、舊計量單位用字、日本漢字、韓國漢字等共計1379個,占全部年度用字的14.87%,其中一些用在專名中,另一些屬于錯用別字。
2008年、2007年、2006年三個年度的共用字共計7882個。每個年度的獨用字均屬于低頻偶發,大多用于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名中。
頻次小于等于10的低頻字出現在年度用字總表的6745位之后。
(二)詞語使用情況
1.年度間詞語使用的變化很大,但高頻詞語使用穩定
本次調查中由分詞軟件對語料切分得到的字符串的總數計 797 784 136詞次。其中標點、符號等出現 98 998 599次,總詞語數共計565 064 223詞次,詞種數計2 261 272 個。
年度間詞語使用的變化很大,2008年度與2007年度、2006年度的詞語使用情況相比,共用的詞語共計480 400個,占年度詞語使用量的21.24%。
2008年度覆蓋率達到90%的高頻詞語共計12490個,與2007年度、2006年度高頻詞語相比,共用的高頻詞語共計10896個,占2008年度高頻詞語的85.96%,這說明高頻詞語使用穩定。高頻詞語的詞長分布在1字到9字之間,其中詞長為2字、3字的詞語占全部高頻詞語的80.72%。高頻詞語的用字穩定在2600個左右。
2008年高頻獨用的詞語凸顯了2008年的年度特色,反映了當年的社會熱點。如“抗震救災 汶川 山寨 增兵 過冬 寨 羌 試航 新聞中心 北川 三鹿 麥凱恩航天員 達賴 余震 三聚氰胺 歐洲杯 加沙城 堰塞湖 都江堰 重災區 雪災 梅德韋杰夫 奧運村 抗災 盲區 嬰幼兒 倒閉 雷曼 冰凍……”等。
2.成語習用語的使用
語料中使用的成語種數為4 033個,總次數為1 732 395次。成語的詞長分布在3字到8字之間,其中4字詞占全部成語種數的97.79%。
3.流行語
“2008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分為7個常設類別和7個年度特色專題,共14組,每組選取最流行的十大流行語發布。其中常設類別有綜合類、國際時政類、國內時政類、經濟類、科技類、文教體育類、社會生活類,特色專題有“民生”、“金融”、“北京奧運”、“汶川地震”、“海峽兩岸”、“改革開放30周年”、“社會問題”等。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流行語真實記錄了該年度令人難以忘懷的國內外非常事件與重大問題,記錄了這一年中國主流媒體和百姓的關注焦點,銘刻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國際上的風云變幻。
4.新詞語
新詞語是語言監測研究永恒的主題。2008年共采集了359條新詞語。
從語言學角度看,2008年度新詞語有以下幾個特點:從詞語長度看,三、四字詞語占優勢,三字詞語占47.63%,四字詞語的比例為27.85%。就構成材料看,359條新詞語以漢字為主體,同時兼有多樣。 就結構方式來看,后附加式數量增多,如“~門、~族、~令、~客、~奴、~癥”等。另外2008年新詞語中疊音方式構成的詞明顯增多,如“范跑跑、郭跳跳”。就使用頻次來看, 2008年度新詞語分布狀況是兩頭小,中間較大。特別高頻和特別低頻的詞都不多。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2008年度新詞語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重大社會事件催生新詞語“群”。2008年中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這些事件催生了一簇簇新詞語“群”,如“5?12地震”詞語群、“北京奧運會”詞語群、“金融危機”詞語群等。二是網絡助推了新詞語的產生和發展。359條新詞語中,來自網絡的有66條。其中以反映社會生活的居多,且形成幾個較大詞族,如“山寨~”(山寨版、山寨幫、山寨春晚)、“雷~”(雷劇、雷人、雷語)等。這些詞語先在網絡出現,很快滲透到其他媒體,顯示了網絡語言很強的滲透力。
五、中文網絡用字用語專項調查數據
中文網絡用字用語專項調查是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網絡媒體監測語料庫2008年的語料上進行的。語料分為網絡新聞語料、博客語料、BBS語料三類,共計2 742 239個文本,1 162 050 095字符次,其中漢字出現903 677 944字次。
新聞語料來源于新浪新聞、QQ新聞,博客語料來源于新浪博客、 搜狐博客,BBS語料來源于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三所高校的BBS和天涯社區、搜狐社區、網易論壇三個社會BBS網站。
調查中由使用的網絡用語表包含126個網絡用語,調查內容包括網絡用語的使用頻度,網絡用語在新聞、博客、BBS中的使用情況對比等。
1、2008年使用頻次最高的十個網絡用語為:“頂”、“帖子”、“偶”、“樓主”、“山寨”、“灌水”、“
2、2008年新出現的網絡用語使用頻率相對都較高,而某些往年出現過的網絡用語在2008年語料中出現次數很少或者沒有出現。
3、BBS語料中使用的網絡用語的頻次大大高于新聞語料和博客語料。新聞語料中網絡用語的總頻次主要來源于極少數高頻網絡用語,如“山寨”。
4、網絡用語表中的網絡用語分為以下4種類型:字母型、數字型、漢字型、混合型。其中漢字型的網絡用語平均頻次最高,說明漢字型的網絡用語使用更頻繁。
六、基礎教育新課標歷史、地理教材的用字用語數據
依據“發行量較大、使用范圍較廣、影響面較大”等因素及教材搜集的情況,選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的四套教材作為“歷史”課教材的調查對象;選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三套教材作為“地理”課教材的調查對象。
1.漢字使用情況
歷史教材共計1 456 300字符次,其中漢字1 233 895字次,漢字字種4379個。地理教材共計398 361字符次,其中漢字334 129字次,漢字字種2956個。漢字總次數與教材容量、冊數的多少有關,但歷史教材的字種數比較多,主要原因是與知識內容有關。調查將歷史、地理兩種教材用字頻率分布進行對比,兩科教材的用字總次數與字種數相差比較大,但常用字累加頻率的使用漢字數卻比較接近。累加頻率在50%、80%、90%時,歷史教材用字分別為159、562、938個,地理教材用字分別為112、397、682個,所用漢字數隨著累加頻率的遞增而增加,并表現出大致相當的增加幅度。
調查對兩類教材的用字進行比較,反映了它們共用字與獨用字的情況。兩類學科教材用字與《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比較也是本次調查一個亮點。
2.詞語使用情況
通過分詞,歷史教材得到詞語總數698 794個、詞種數39 982個。地理教材得到詞語總數190 280個、詞種數13 925個。詞語頻率分布上,兩類教材在每一級的累加頻率等級上都出現了同步的增長,但歷史教材的高頻詞更為集中,專名更多。另外,經統計,共用詞在兩類教材中占的比重相差非常大。
調查還將兩類學科教材與語文教材用詞進行了比較。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學科知識的擴大,詞匯分布面越來越寬,復現率越來越低,詞語分布更為稀疏。
2009年,海外華語研究中心對東南亞主要華文媒體的語料進行了用字用語的調查。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8)》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