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將美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學校以學生為主體,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構建面向人人的美育工作體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大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改革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美育工作“立”起來,使學生成為美育工作的受益者
學校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美育工作的重點,充分挖掘戲曲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立體化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
1.依托先進理念,戲曲進校園扎實開展。探索做好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課程建設,組建相關社團進行重點指導,形成一門課程、一本教材、一個基地、一個社團、一次展示的傳統文化傳承新模式。精心組織戲曲實踐活動,培育了“久久流遠大學生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等品牌活動。連續12年舉辦“戲曲走近大學生”活動,每年邀請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等戲曲界頂尖獎項的得主走進學校。開展文化藝術大講堂、昆曲探秘活動,邀請著名藝術院團專家走進課堂。活動將理論講授、戲曲鑒賞、表演示范等融于課堂教學一體,讓學校大學生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十余年間,僅“戲曲走近大學生”這一項活動,學校舉辦演出、講座共計230余場,每年近萬名學生參與到戲曲活動中。
2.創新教育形式,戲曲進校園成效顯著。蘇州大學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傳播途徑,連續2年舉行戲曲廣播操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大學生對傳統藝術的了解、熱愛,取得了較好的傳承、推廣效果。
3.注重理論研討,戲曲研究成果創獲頗豐。學校注重戲曲理論研討工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等項目多項,發表多部高質量論著,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了一批高水平論文,為昆曲等戲曲傳承做出了貢獻。
二、健全美育管理體系,讓美育工作“扎”下去,使學生成為美育工作的參與者
蘇州大學以藝術人才發掘與培養為基礎,以高水平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載體,以藝術團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學生藝術聯合會這一學生組織,確保學校美育工作扎根學生,讓學生成為學校美育工作的參與者。
1.加強藝術團建設,讓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指導東吳藝術團連續七年舉辦“夢想開始的地方“迎新生文藝演出。積極參與江蘇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拓展項目,六年間共赴20余所兄弟高校舉辦10余場綜藝演出、5場畫展、3場音樂會、3場話劇, 4萬余名兄弟高校學生參與活動。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實踐基地”,每年舉辦江南絲竹音樂會、交流演奏會。受國家漢辦委派兩度赴美國、奧地利等多國孔子學院演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號召,赴柬埔寨、老撾的高校演出,通過戲曲表演等藝術形式傳遞中國傳統文化,讓蘇大學子自覺加入到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工作中來,增強文化自信。
2.構建網絡狀的工作體系,讓學生成為學校美育活動的組織者。建設好學生管理隊伍——學生藝術聯合會。指導藝術聯合會與學院文娛骨干、班級文娛委員全面對接,實現了美育工作班級全覆蓋。
三、強化社會服務功能,讓美育工作“融”進去,使學生成為美育工作的反哺者
學校建立美育的志愿服務機制,成立東吳藝工聯盟,探索高校為地方文化推進與繁榮提供各類藝術人才和智力支撐的新途徑,實現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融合,讓學生成為美育工作的反哺者,自愿參與到美育志愿服務活動中去。
1.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建立藝工聯盟專家人才庫。作為藝術志愿公益組織,東吳藝工聯盟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搭建美育共享平臺,建立200余人的專家人才庫,匯集地方和學校藝術教育專家、人才、有藝術特長的學生。采眾家之長,由藝工聯盟統一安排,向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美育公益服務,實現活動效益最大化。
2.基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完善美育服務體系。堅持服務社會與服務學生并重,立足校園,放眼社會,第一時間更新藝術教育活動資訊,讓廣大市民及大、中、小學生及時了解,采取網上預約的形式參與活動。
3.建立服務基地,打造品牌活動。與市教育局合作,在蘇州市建立一批藝工聯盟服務基地,以點帶面,不斷拓展美育服務項目,通過“藝術課堂”等品牌活動的打造,切實做到引領文化風尚。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