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2017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中央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在系統總結十八大以來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圍繞實施《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行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語言文字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全面加強,重大工程取得新突破,語言文字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高站位、全覆蓋、廣動員、深合作的“大語言文字工作”格局初步確立,開創了“十三五”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
一是普通話普及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全面啟動,縣域普通話普及狀況調查和達標驗收深入推進,27個省(區、市)的2,193個縣域完成田野調查。
二是第20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社會影響廣泛。全國印發張貼宣傳畫、宣傳標語約214萬份,發放推普宣傳紀念品約145萬件,舉辦廣場宣傳、社會咨詢、講座培訓、技能競賽、經典誦讀等各類宣傳活動約4.1萬場次,受眾約128萬人次。廣播電視相關新聞報道2萬余次,發表宣傳文章1.5萬余篇。
三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力度加大。民族地區雙語教師普通話國培班和委培班、中西部地區農村骨干教師語言能力提升培訓班、第31期中央普通話培訓班等共培訓2500多人次。云南、新疆等省(區)實施“民族地區干部和青壯年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計劃”。各省(區、市)共培訓農村青壯年、農村教師和少數民族教師近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近4萬。
四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人數繼續增長。全年共有666.54萬人次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比上年增長62.24萬;2萬多人參加漢字應用水平測試,比上年增長近40%;39.7萬人參加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比上年增加5.9萬人。各項測試成績逐年提高。
五是普通話普及青年志愿者行動深入推進。廣大青年志愿者積極投入基礎教育薄弱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支教行動。廣泛開展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語言應用能力培訓,扎實推進面向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和文化教育。
二、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關于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完成修訂并作為國家標準立項,《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修訂)》完成研制,《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規范》《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實施綱要》等規范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獲批立項,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關于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語言文字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工程”全面啟動,機器翻譯、智能語言學習、中華經典知識圖譜構建等關鍵技術研究獲批立項,通用漢字全息數據庫、國家語言資源動態流通語料庫建設繼續扎實推進,匯聚250多個語言文字類數據庫、資源庫、語料庫、服務軟件等的“國家語委語言資源網”正式上線,部門聯合規章《信息技術產品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專項調研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召開了有12個省區和相關全國性民族語文機構參加的專題工作會議,立項研制國產多語種桌面操作系統通用規范、朝鮮文古字母編碼,發布《基于數字鍵盤的錫伯文字母布局》等3項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國家標準。
關于科技名詞規范。審定公布了11種、2.3萬多條規范科技名詞,組織了10個學科的兩岸名詞對照整理工作,發布了1.2萬多條兩岸對照名詞。
關于地名用字規范。印發《關于加強地名標志設置和管理的指導意見》,重申地名標志中漢字書寫、羅馬字母拼寫、少數民族地名書寫等的規范要求;清理整治7.5萬多個“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公布第一批6個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評審認定10個縣(市、區)為“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
三、語言資源科學保護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年內共設立了432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比上年增加134個。截至目前,1,500個計劃調查點中已有1,073個通過了結項驗收,工程完成率超過2/3,達72%。工程標志性成果《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冊)出版,“中國語言資源采錄展示平臺”正式上線并已收錄展示620個調查點3,300多位發音人的音視頻資源。
關于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與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規劃《國家民委“十三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規劃》正式印發,國家通用語和少數民族語雙語人才隊伍建設、雙語公共服務志愿者行動深入推進,第二批9個全國雙語和諧鄉村、和諧社區示范點建設全面啟動。同時,中央財政資助出版1,500種民文和雙語優秀出版物,“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出版促進工程”有序推進,國家吉林民文出版基地成立。10個省(區)完成38個語種或方言1,000多部次影片的譯制。“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信息視頻資源1.4萬多小時。全國共建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網站1,140個,覆蓋11個少數民族的12種文字。
四、語言服務能力提升
關于外語人才培養。全國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的外語本科專業覆蓋83個外語語種,比上年增加11個。“國家外語人才動態數據庫”已收錄全國121所高校27,000多名高端外語人才信息,以及近900所高校2010年以來的外語專業師生信息。
關于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譯寫規范的9個分則以及俄文、日文譯寫規范正式發布。為推動規范的貫徹實施,先后召開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發布座談會和“公示語外譯規范與話語體系建設”論壇,出版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和《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一本通》,并啟動了公共服務領域英、俄、日規范譯文數據庫建設。
積極為冬奧會提供語言服務。啟動《北京冬奧會語言服務行動計劃》,開展語言技術集成及服務、優化奧運語言環境、外語志愿者培訓等工作,并依托《漢語世界》雜志和《英語世界》雜志出版冬奧會特刊,用中英文介紹冬奧會歷史知識、比賽項目和比賽場館,面向全球讀者推出“冬奧漢語30句”。
關于手語盲文等特殊語言服務。《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國家通用盲文方案》通過審定;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深入推進,全國共有省級殘疾人專題廣播節目25個、電視手語欄目31個,地市級殘疾人專題廣播節目198個、電視手語欄目254個;語言康復服務能力切實加強,全國累計建成聽力言語康復機構1,417個,共為40.7萬名聽力殘疾人、4.3萬名言語殘疾人提供聽力、語言基本康復服務。
五、語言文化傳承傳播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甲骨文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開局良好,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以普通話語音為基礎的《中華通韻》研制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收視人次達11.63億;“第十九屆齊越藝術節暨全國大學生朗誦大會”吸引全國159所高校的1,000多部作品參與;第二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吸引全國3萬多所大中小學的228.6萬名青少年參與;中華經典資源庫四期和五期建設全面完成;部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數量分別增加至51.7%和30%。各省(區、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700多項,參與人次1,100多萬;舉行“誦讀名家、書法名家進校園”活動18,000多次。
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年內新增14所孔子學院和40個孔子課堂,累計已在146個國家(地區)設立孔子學院525所,孔子課堂1,113個。孔子學院總部累計已在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漢語水平考試考點共1,100個,其中2017年新增考點34個。全年各類漢語考試考生人數達650萬,同比增長8.33%。
關于華文教育。累計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304所示范華校,幫扶294所困難華校或新興華校,支持25個重點華教組織,設立607個華星書屋。
關于中華思想文化外譯傳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已累計出版24個語種、27個版本,第二卷已與16個國家的知名出版機構簽署國際合作翻譯出版備忘錄;黨的十九大報告外譯為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越、老撾10個語種;“中國關鍵詞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推出中外文對照的“中國關鍵詞”詞條380個,每個詞條列有15個語種的詞目和釋義解讀;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出版《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第四、第五輯,收錄術語共200條,已開展1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版權推薦和輸出工作;“絲路書香工程”資助翻譯出版272種圖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資助翻譯出版87種圖書,“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資助翻譯出版中國優秀原創文藝圖書15種,中俄、中阿(盟)等中外圖書互譯出版項目共翻譯出版圖書109種,一大批優秀中國圖書走向世界各地。同時,舉辦了“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邀請116名國際優秀文化傳播和語言翻譯人才來華選譯中國作品,推動一批中國語言文化精品“走出去”。
六、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
關于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舉辦港澳中小學教師參加的普通話能力提升培訓班,組織內地大學生赴港澳開展優秀朗誦作品展演交流活動,啟動了澳門普通話教材編制工作。港澳地區共有 7,069 人次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
關于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召開了“兩岸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協調小組”工作會議,繼續編寫兩岸《中華語文大詞典》、兩岸《科技名詞大詞典》,改版兩岸“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召開“第二屆兩岸語言文字調查研究與語文生活研討會”和“第十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舉辦2017兩岸大學生漢字文化創意工作坊暨誦讀書法交流夏令營。
關于國際交流合作。舉辦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及“語言科技與人類福祉”國際語言文化論壇,填補了世界華語區語言文化主題博覽會的空白。在美國設立了第二家海外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繼續組織實施“語言文字國際高端專家來華交流項目”,10余位國際知名專家受邀來華講學交流;出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日文版第一卷和韓文版第二卷,加強中國語言學和語言政策理念的對外傳播;匯集第三屆中法語言政策與規劃國際研討會成果,出版《中法語言政策研究》(第三輯)。
七、語言文字科學研究
關于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和國家語委科研規劃年內共批準設立語言學類科研項目795項。其中,國家語委科研規劃68項,內容涉及語言文字信息化、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一帶一路”語言戰略、網絡語言生活治理、語言文字能力建設、語言與教育、語言政策理論、語言國際傳播等事業發展重點和語言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內共有69項國家語委科研規劃項目通過結項鑒定,比上年大幅增長。出版《整合創新開啟未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選編。
關于科研機構建設。與新疆大學共建成立了“新疆多語種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繼續在上海、武漢兩地開展國家語言文字智庫建設試點。
關于語言文字學科建設。根據國家《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6所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2所高校的“語言學”、3所高校的“現代語言學”、6所高校的“外國語言文學”進入一流學科建設。根據教育部《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152所高校新增語言文字類“備案”本科專業201個,3所高校新增語言文字類“審批”本科專業13個。
關于人才隊伍建設。首期“語言文字中青年學者出國研修項目”當年啟動并順利實施。舉辦首屆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優秀中青年學者論壇及第3期全國民族語文應用研究中青年學者研修班。支持中青年學者協同創新聯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發揮其團結中青年學者、構建交流平臺、推動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發展的作用。
八、語言文字督查與服務
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制定了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工作手冊,成立語言文字督導專家委員會和語言文字督導專家庫,舉辦2期督導培訓班,培訓各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干部200多人。對新疆哈密市伊州區和巴里坤縣、江西撫州市臨川區和金溪縣、湖北宜昌市西陵區和夷陵區、福建三明市三元區和尤溪縣共8個區(縣)進行了國家級督導試點;繼續推進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全國二類城市評估完成率達90%,三類城市評估完成率達62%。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全國23個省(區、市)年內共創建省級示范校725所、地市級示范校4,600多所。
關于語言文字應用規范管理。制定《關于加強“微語言”傳播治理工作總體方案》,開展了全國100種報紙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監測、全國5A級景區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研、全國醫療系統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研、商標廣告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研。開展出版物“質量管理2017”專項工作,共抽查4,100多種出版物,平均合格率85.43%;開展報刊編校質量抽查,共抽查145種報紙和275種期刊,平均合格率96.48%,好于上年。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名稱用字的規范管理,有關部門還印發了《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和《企業名稱相同相近比對規則》。
關于社會語言生活引導。《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7)》首次發布,標志著國家語委“白、綠、藍、黃”皮書系列正式形成,很好發揮了宣傳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展示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成就、引導社會語言意識的重要作用;“漢語盤點”等文化品牌活動繼續引發全民熱切關注,“全民隨手拍錯字”“錯別字征集反饋平臺”等線上活動吸引社會熱情參與;“百年語言文字規范標準文獻數字化系統”建成上線。
九、漢語字詞使用監測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統計顯示,2017年度媒體使用的漢字總字次為9.94億,字種數為11,583,監測語料99%的高頻漢字2,377個,頻次低于10的漢字4,004個,僅使用1次的漢字1,452個。2017年度媒體使用的詞語共計5.75億詞次,詞種數計256萬多,覆蓋率達99%的詞語281,024個。與往年相比,總體平穩。
在年度漢語盤點活動中,“享”和“初心”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分別當選年度國際字、國際詞。“十九大、新時代、共享、人工智能、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當選十大流行語;“雄安新區、通俄門、留置”等當選十大新詞語;“打Call、尬聊”等當選十大網絡用語。
2017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取得了重要進展,社會語言生活總體健康和諧,充滿活力。2018年,我們將繼續全面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普及抓短板、服務抓能力、治理抓機制、保障抓黨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決打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戰,加快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努力建設語言強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