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圍繞工程博士人才培養體系重構,培養學生從根源上提煉出重大工程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即“1→0”問題,制定“筑巢計劃”“雛鷹計劃”“翱翔計劃”三階段培養計劃,構筑“總師型”工程博士特色培養體系,形成以“專業精、系統強、重實踐、能擔當”為特質的“總師育人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構建。
鑄夢強國,實施“筑巢計劃”。面向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設立“先進制造”“空天飛行前沿技術”“無人海洋裝備”“智能計算”等79個“1→0”工程博士專項總師班,面向行業頭部企業精準選拔核心技術骨干1800余名,探索“訂單式”人才選拔模式。按照“績效牽引、質量優先”的原則,為“筑巢計劃”投入優質資源,單列關鍵核心領域工程博士招生計劃,博士招生指標的20%~30%向重大科研平臺、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傾斜,優化資源配置。重點圍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與漢江、太行、啟元實驗室以及飛行器基礎布局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深度開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系統培養大批行業領軍人才。組建校企聯合選拔專家組,企業專家擔任組長占比1/2以上,建立多元綜合選拔評價體系,力爭將滿足企業需求、創新能力強、矢志服務國防科技建設的優秀工程博士選拔出來,形成與國家需求緊密銜接的招生選拔高地。獲批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高校,獲批“兩機”、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4項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
精進創新,打造“雛鷹計劃”。成立基礎前沿交叉課程中心,構建“數理化生+工科”和“工科+數理化生”基礎前沿交叉課程群,匯聚包括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等100余位國內外高水平師資,將工程問題和科學機理上下對齊,實現“理工融合”雙向發力,累計建設課程40余門,覆蓋學生5000余人次。打造“選題—科研—實踐”三鏈融通的“1→0”人才培養新路徑,即構建“一題一需求、一題一總師、一題一貢獻”的工程博士論文選題新模式,工程博士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200人次,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成果轉化100余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0余篇,為國家重大工程型號研制做出重要貢獻;聯合大院大所統籌考慮重大工程攻關和人才培養急需,發布未來飛行器、深海等急需問題清單,實施“揭榜掛帥”,年投入1000萬元,配套專項研究生創新基金,支持開展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貢獻導向的科研創新實踐;聯合大院大所,建成100余個強國建設關鍵領域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獲批航空、航天、航海、信息等10個工信部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基地。實現工程博士100%選題來源于大飛機等重大工程,100%深度參與國防重大項目,100%赴國防院所實習實踐,三個“100%”成為西工大工程博士培養的新名片。校企聯合開展導師庫建設,選拔豐富工程研究經歷和人才培養經驗的一線教師600余人,選拔型號總師、專業副總師等行業導師600余人,以重點科研項目為牽引,以解決關鍵工程技術問題為驅動,攜手實施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培養共同體。
矢志卓越,踐行“翱翔計劃”。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試點,制定《工程類博士學位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實施細則》,明確將擔任國家重大型號的總師、副總師,擔任國家級專家,研制出樣機、樣件等代表性成果可作為學位申請條件,強調學位成果為國家重大工程做出的貢獻,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制度化。改革工程博士論文評價體系,大量實踐成果融入學位論文,推動“1→0”高水平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構建“學校—學院—團隊”三級導師培訓體系,夯實導師第一責任人職責,校級培訓立足宏觀站位,邀請院士、總師、專家開展政策解讀;院級培訓立足中觀實施,開展多樣化活動宣貫導師崗位權責,開展校內外導師、導學交流分享;團隊培訓立足微觀浸潤,注重“傳、幫、帶”,創建“百師千生進院所”,結合科研項目開展導學思政。嚴把關鍵環節質量監督,組建272名校院兩級研究生教育督導隊伍,實施培養全過程督查,連續5年發布年度質量報告,實施開題評議10%學位論文授后抽檢和論文質量積分制。打造數字化示范教育平臺,完成培養過程中1.3萬余個業務流程優化升級,實現工程博士培養全流程數據采集、質量監測。工程博士深度參與北斗導航、深海裝備等30余個國家重大專項,參加國家重點項目1000余項,助力C919國產大飛機、神舟十六號等國之重器科研攻關,培養出一大批鑄國之重器、獻身強國建設的新一代總師人才,加快推進卓越工程師高質量聯合培養。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