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完善支撐支持體系,豐富創新創業內涵,搭建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深化校地、校企和國際合作,努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2018年各平臺共開設課程66門次,參與學生5278人次;組織各級各類培訓55次,參與學生7628人次;組織及參與校級、省級、國家級競賽30余場次,參與學生19070人次。
完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稷下創新講堂”“齊魯創業講堂”品牌課堂,新增《信息時代的創新與創業》《新媒體創意思維》等15門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隊伍,通過“自培+外培”的方式,實現校內外師資融合。面向創業指導教師組織專門培訓和創業游學活動,組織名教師參加“大學生創業能力測度研修班”等培訓課程,新增創新創業指導教師70人,使雙創指導教師總數達到239人。建設校級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開發啟用“大學生就業創業體驗平臺”“山東大學創業訓練營”等13個平臺。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功能區,完善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完成創客街一期建設,新增創客涂鴉、雙創長廊、LED展播平臺等元素。加強眾創空間建設,“鳳岐茶社”“盈創空間”“創客空間”“山大e禾”均通過國家級眾創空間認定,年服務人數達到萬余人次。設立創新創業基金,資助山東大學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00余項,受益學生6500余名。
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將賽事體系與重點學科領域日常教學、科研活動結合,推動學術創新、科研突破與創新創業對接轉化,實現“賽學促創”。舉辦雙創競賽30余場,鼓勵學生投身實踐,2018年共獲得教育部重點支持各類學術與科技競賽省級以上獎勵400余項。組織獲獎項目面向各校區開展“挑戰歸來話成長”經驗分享會,借助互聯網媒體平臺進行優秀項目輪展。邀請優秀青年創業校友和創業企業家分享創業經歷與成長經驗,舉辦“向母校匯報”優秀青年創客校友論壇、首屆創業企業實習就業招聘會、山東省創客嘉年華等活動,創辦“青年雙創評論”“青創微課”文化品牌,分享行業前沿動態,啟迪學生注重行業需求和趨勢預判,為創新創業注入市場活力。設立數學建模創新實驗班、智能技術創新實驗班、北斗新時空物聯創新實驗班,組織學生參加深圳、北京、香港等地創新創業冬夏令營。
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研究制定《山東大學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行動方案》,規劃“智造山東”“健康山東”“文化山東”“經濟強省”“海洋山東”等五條服務路徑。發起成立山東省技術轉移聯盟,創建科技成果互動對接渠道,實現高校資源優勢互補,推進科技成果向企業產業化發展。與地市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18個,打造覆蓋全省地市的技術轉移網絡。建設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完善“科學研究—應用示范—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全鏈條、一體化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形成人才、科技、項目、資本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助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和濟南先行區建設。完善校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形成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山東工研院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建設專兼職技術轉移服務隊伍、科技掛職隊伍,派出50余人到政府與企業掛職,召開掛職人員科技服務工作座談會,發揮掛職人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推進國際創新創業合作。加強國際產學研合作,分別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共建“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山東大學—哈佛國際醫學教育中心”、山東大學—弗吉尼亞理工跨學科學院、德國學院等國際創新創業教育機構和科研合作平臺。主辦IAEC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和國際創新轉化與產業升級論壇,共有國內外400多支隊伍參加初賽,60支團隊參加決賽,600余名國內外專家參加論壇。主辦國際海洋創新發展論壇和國際海洋創新創業大賽,共有6個國家的100余支隊伍參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