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處于社會乃至教育界關注的邊緣。應該說,這種邊緣地位,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是不正常的——無人可以否認職業教育在整個發展體系中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地位。那么,這種“邊緣地位”,很可能是來自我們視角和出發點的偏移。職教界一直有一種聲音:中國的職業教育必將甚至已經開始站上世界的前臺。當然,問題是存在的,但積極、清醒、全面地觀察、定位、推動中國的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是刊發此文的一點希望。
目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是高等職業教育界乃至整個職業教育界都十分關心的話題。比照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水平和先進程度,我認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說已經進入國際水準。水準是指事物在發展水平上達到的標準和程度,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水準就是國際先進水平和先進程度的統一,作出這樣的判斷,主要是從六個方面進行考量:
六大理由
中國高職達到國際水準
第一,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理念、理論及話語體系的形成看。高等職業教育這個概念的提出和高等教育類型的劃分與構建,原本就是中國的原創。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以姜大源《職業教育學新論》、翟轟《高等職業教育概論》、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等為標志的高等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基本形成,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學習領域課程”等為表征的高等職業教育話語體系基本形成。眾多的高等職業院校都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學術研究機構,形成了學術研究網絡。這些都走在世界職業教育的前列,代表著當前世界職業教育的最高水平。
第二,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法規體系看。早在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就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此后,陸續頒發了《高職高專學校設置標準》《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等政策法規,并強力進行了實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法規體系,有力地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和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結構體系和規模水平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成形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30多年的不斷改革發展,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20余所,在校學生突破1000萬人,全國各個中等(地級)以上城市,甚至人口規模較大的縣級城鎮,都設置有1所以上高職院校,所開辦的專業涵蓋和適應了各個產業和行業發展的需要,形成了較為完善合理的區域結構、專業結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和辦學實力,世界第一。
第四,從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和保障體系看。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投入,以及連續兩輪由政府主導的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國家示范型高職院校建設、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等的引導和推動,以學校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平臺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師團隊建設、學校信息化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能力建設水平極大提高,校園面貌極大改觀,萬人規模、千畝校園的高職院校比比皆是,這些與歐美發達國家已沒有什么差距,有的地方甚至超過歐美。
第五,從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模式看。通過學習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拉美國家的“CBE”、英國的“BTEC”、澳大利亞的“TAFE”四種世界著名職教模式,并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教模式。并且,通過建立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職業教育集團,實現產業和教育的高度融合、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增強職業針對性,做到學以致用;通過構建系統的理論知識培養和系統的技能訓練兩大體系,使學生經過高職教育系統培養,既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頂好崗,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又具有較為系統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崗位遷移和職業發展的基礎和能力,這些應該說比西方只重崗位技能培養的職教模式更勝一籌。
第六,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貢獻度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完善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正在引領著整個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初步測算,30多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5000萬人以上,為我國30多年的經濟大發展、社會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撐;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012年年度報告》,當年畢業的329萬畢業生中的88.1%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并且是連續三年穩定在這個比例。以此推算,僅三年時間,高職累計為全國近870萬個家庭實現了“有大學生”的突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圓了數以千萬計的青年人的大學夢,并使他們的家庭脫貧。這些成績舉世矚目。
客觀定位
夯實中國高職的世界坐標
國外職業教育界的同行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評價,和上述的思考與衡量基本一樣。3年多前,筆者在北京和武漢,分別與來自德國的職業教育研究專家和職業院校長考察團的院校長深入交流交談過,他們共同的感受是: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尤其較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和校園建設超過德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教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一體、學校和企業一體、教學做一體、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一體,學校把實驗實訓基地建到企業、企業把工廠或車間建到學校、學校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在校內自建或合建工廠,這些都比德國“雙元制”模式分段在企業和學校教學要優越得多。
因此,我們高職戰線對自己的事業不能妄自菲薄,要有自信和堅守。當前著力要克服的,一是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解決好區域間、學校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二是要走向世界,發出中國職業教育的聲音,爭取話語權,并用自己的成功和優勢引領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我們講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國際水準,只是說從發展階段上講進步很大、成就輝煌,有了一個新的發展的高起點,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高度,并不是說已盡善盡美、沒有差距。相反,面對新一輪的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面對以智能制造、“互聯網+”、大數據等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需求的多樣化、教育對象的復雜化,我們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在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探索和把握、系統培養的方式方法手段的不斷創新上,還是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準確定位上、人才培養內容的取舍上、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和保障上,都面臨著諸多的不適應和挑戰。
為此我們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要在對世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新趨勢認真研判的基礎上,把握時代新特征,確立發展方位感;要明確時代新任務,樹立歷史使命感;要清晰發展路徑和策略,建立工作節奏感。我們要在進一步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在提高質量、提升內涵上下功夫,努力取得更大成就,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湖北省職教學會會長、武昌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馬必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