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11月6日至11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黑龍江省申報的38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管局)(以下簡稱縣)進行的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的要求進行的。督導檢查組按照《辦法》規定,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38個縣的申報材料進行了審核。審核中有5個縣的部分指標未達到要求,依據規定,這5個縣未能通過本次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
督導檢查組分13個小組對黑龍江省的33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教學點)211所(個),其中小學99所,初中46所,完全中學3所,一貫制學校58所,教學點5個。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123個;通過專用網絡平臺組織對886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各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黑龍江省各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省(區、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省(區、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黑龍江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4個方面19項指標,包括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功能室使用面積、教育技術裝備器材配備、生均圖書冊數、教師學歷達標率、師生比、最大班額、輟學率等8項核心指標。督導檢查組對33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校基本達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說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是:黑龍江省33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114-0.643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096-0.535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黑龍江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了17項指標,共34項指標,總分100分。核查結果:33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均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得分在87-97分之間(詳見表3)。
表3 黑龍江省33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情況表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黑龍江省對各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通過專用網絡平臺、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黑龍江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各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黑龍江省提出申報的33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黑龍江省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振興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奠基工程,以“建設達標、內涵達標、驗收達標”為總目標,強力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態度堅決,措施得力。在前期14個縣通過國家認定后,今年又有33個縣區接受國家督導檢查。
一是落實政府責任。33個受檢縣落實省政府要求,加強任務規劃、統籌協調、監督保障。塔河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政府有關部門為成員的均衡發展綜合推進組,形成工作合力。綏芬河市做到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調整、統一安排經費、統一教師管理。各級教育督導部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堅持標準,加強指導,實現有力監督,以評促建。
二是強化機制保障。建立了布局調整監控機制、工作推進網絡臺賬制、完成任務銷號制、專項督導制、督查通報、獎補機制等推進體系。省政府領導逐一約談各市和今年計劃受檢縣,督促均衡發展任務目標的落實。佳木斯市東風區落實組織、政策、制度、責任和督辦“五個保障”,為均衡發展提供強力助推。
三是改善辦學條件。33個縣近三年投入5.7億,全面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進度。新建改擴建學校114所,新增校舍面積31.2萬平方米, 新增體育運動場館面積62萬平方米, 新增實驗室、功能室1200多間, 新增教學儀器設備4.3億元, 新增圖書192萬冊, 新增計算機2.4萬臺。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新建5所學校和41間專用教室,維修改造校舍7500平方米。伊春市8個受檢區在全面停止森林主伐,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努力增加投入,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農墾總局受檢的7個管理局和森工總局合江管理局的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投入大,質量高。雞西市滴道區、梨樹區、城子河區作為教育信息化試點,已將教育信息化有效融入教育教學。
四是優化教師隊伍。33個縣近三年來,新補充教師1900多人,交流教師3800多人。富裕縣招聘、引進174名教師、簽約了58名支教大學生,補充農村教師隊伍。佳木斯市東風區建立了“教師培訓專項資金”,近年來選派教師800多人次外出培訓。農墾總局受檢的7個管理局和森工總局合江管理局注重教師培訓,全面提高了教師的綜合水平。齊齊哈爾市建華區開展“教師專業化發展論壇”、“百名青年教師崗位技能大比武”活動,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帶動作用,走出一條“建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路徑。
五是狠抓內涵發展。33個縣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全面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上。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呼中區和塔河縣,深入開展“百萬青少年上冰雪”、管樂、版畫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等特色教育,成效突出。安達市共有500多個學生社團,9個鄉鎮建立了少年宮。大慶市讓胡路區、龍鳳區將鐵人精神納入地方課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綏芬河市結合地域特點,培育形成了紅色教育、俄語教學、口岸文化、國防教育、冰雪文化五個特色。安達市嚴格執行“一鍵式”陽光分班,寶清縣嚴格規范辦學行為,嚴格執行劃片招生、就近入學、陽光分校政策,均有效遏制了擇校、重點學校、重點班、大班額、大校額等現象。
六是保障特殊群體。大慶市龍鳳區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率達100%。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整合校內外資源。政府、學校、社區相結合,突出社區教育對單親子女和留守兒童的幫扶,效果顯著。富裕縣三年共落實各類義務教育資助資金1000多萬元,資助學生2萬多人次。鶴崗市向陽區三殘少年兒童入學率由83%提升至91%;大慶市龍鳳區三殘兒童入學率為89%,其他殘疾兒童入學率100%。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根據2015年教育事業統計報表審核和此次督導評估現場檢查,33個縣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
(一)部分縣個別年份的教育經費投入未實現增長
此次部分受檢縣近三年未能全面實現“三個增長”要求。富裕縣、寶清縣、大慶市龍鳳區、讓胡路區、伊春市西林區、安達市、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綏芬河市均存在“三個增長”不達標問題。雖然在省級督導檢查后,這些縣追補了拖欠經費,但仍有部分欠撥經費尚未補齊。對照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需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缺口。
(二)部分學校辦學條件還存在薄弱環節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富裕縣、鶴崗市向陽區、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安達市、綏芬河市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占地面積、校舍面積不達省定標準和體育運動場地不足、班額過大等現象。伊春市翠巒區、美溪區、塔河縣等部分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配置標準不高。個別縣在電腦、圖書裝備方面仍存在缺口。大慶市龍鳳區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佳木斯市東風區小學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綏芬河市小學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單項指標差異系數超過0.8,校際差異過大。
(三)部分學校教師隊伍仍存在問題
雞西市滴道區、梨樹區、城子河區、伊春市南岔區、上甘嶺區等縣年齡結構不盡合理,45歲以上教師比例過大。高級別教師校際配置不均衡,音、體、美等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仍在許多農村學校普遍存在。伊春市友好區、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農墾各管理局和森工合江管理局等縣教師交流比例偏低,交流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健全。伊春市金山屯區、大興安嶺松嶺區等縣教師年人均培訓時長不足。
四、督導意見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黑龍江省各級政府要以本次督導為契機,針對督導檢查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研究對策,切實加以整改。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教育投入
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國家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及各項教育投入政策要求,相關縣要補齊欠撥資金,并合理安排,落實項目,確保落實到位,全部用于義務教育。各縣要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保障學校硬件條件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專項投入力度,為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進一步做好薄弱環節整改,改善辦學條件
要結合各地實際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在科學論證、滿足就近入學需要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要堅持“抬高底部”的原則,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和薄弱環節整改,采取一縣一策的辦法,對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解決。要重視新建居民區的學校配套建設,落實學校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有關規定,加快建設步伐,逐步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
(三)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化水平
要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的合理制定和動態調整,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對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按班師比配備教師,滿足教育教學需要。要重視研究并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加大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的培養和補充力度,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結構。要切實落實好相關政策,創新交流方式,強化激勵機制,吸引教師、校長尤其是骨干教師、校長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要探索建立縣域內政府辦學和企業辦學的聯盟機制,疏通教師交流渠道,縮小“企業編制”和“事業編制”教師待遇上的差距。要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將培養重點放到農村,為農村學校培養名優校長和骨干教師,構建合理梯隊,整體提升校長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進一步強化督導力度,提高均衡發展水平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艱巨性,要保持工作力度不減,機制不斷,認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環節,加強整改,鞏固成果,提高水平。要進一步強化督導機構建設,強化督政、督學和評估監測職能,更好地發揮支持政府決策、嚴格監督監管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監測和復查制度,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黑龍江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