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妇一区二区,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毛片网站在线看,久久精品一区蜜桃臀影院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青海省5個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檢查反饋意見

2017-01-20 來源:教育部收藏

(2016年10月28日)

  10月23日至28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青海省申報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青海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的要求,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在對青海省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2個小組對青海省的5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42所,其中小學(含小規模)17所,初中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完全中學3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4所,特教學校1所。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20個;通過專用網絡平臺組織對176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各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青海省各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省(區、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省(區、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青海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5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校基本達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表1 青海省5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表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說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是:青海省5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310-0.448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164-0.284之間(詳見表2)。

  表2 青海省5個縣義務教育學校校際差異系數表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青海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了2項指標,共19項指標,總分100分。核查結果:5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均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得分在89-93分之間(詳見表3)。

  表3 青海省5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青海省對各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通過專用網絡平臺、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青海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各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青海省提出申報的5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其作為改善民生、脫貧攻堅、富民強省的重要內容。在全省15個縣(市、區、行委)通過國家認定的基礎上,持續努力,扎實推進,今年又有5個縣接受國家督導檢查。

  (一)強化政府職責,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青海省各級政府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規劃,作為年度重點任務,納入了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省政府制定出臺了綜合改革、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全面改薄建設標準、考試招生等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均衡發展的具體措施和實施步驟,并加強了對各市(州)、各縣級政府的考核力度。從今年起,對如期完成既定目標的縣給予500萬元的獎勵,對未能完成目標的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問責。多數市(州)、縣級督導部門設立義務教育動態監測平臺,加大自查力度。省級督導部門對今年申報的5個縣所屬141所義務教育學校進行了兩輪過程性督導檢查,嚴格對照標準,逐校排查、逐項列單,落實督導公告和問責辦法,逐一整改。

  (二)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十二五”時期,全省狠抓標準化建設,重點實施了布局調整、校安工程、標準化建設、教師周轉房等11項工程。據不完全統計,5縣累計投入19.5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93所,新增校舍面積29.6萬平方米,新增功能室456間,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值1億元,新增圖書221萬冊,新增計算機1萬臺。門源縣投入5.9億元實施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將原先119所中小學校調整為16所,實現了“校點調少、規模調大、隊伍調優、質量調高”的目標。平安區投入9000多萬元,改造薄弱學校28所,購置學生課桌椅6190套、儀器柜臺架3177套、班班通儀器設備315套。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各級政府努力完善教師隊伍的補充、交流、培訓、待遇保障相關政策。2013年統一了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新設的專項編制向農牧區、雙語教學、教學點傾斜。逐步完善了以市(州)為單位的區域內教職工編制總量動態調整機制。近幾年,5縣補充教師898名,體音美、科學教師131名,有效緩解了教師總量不足的問題。全省實施了“州來州往”雙語理科教師免費定向培養計劃,為民族地區輸送“下得去、留得住”的師資。樂都區投資2000多萬元,為絕大部分農村學校修建了教師周轉房。5縣政府落實教師培訓經費,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在參加國培、省培的基礎上,努力開展縣級培訓和校本培訓。

  (四)保障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5縣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發展,積極推進殘疾兒童少年入讀特校、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城東區全面落實殘疾兒童15年免費教育。城北區對193名三殘兒童發放資助金13萬元。5縣通過出臺政策、層層簽訂責任書等措施,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益。城東區2015年接納隨遷子女1.1萬名,占全區在校生總數的45.8%,努力做到同城待遇、同等機會。5縣強化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關愛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了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就近入學、健康成長。城北區建立了6個留守兒童之家。樂都區開展了“愛心媽媽”幫扶活動,每名女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1名,目前結對人數達到2400多名。門源縣積極聯系民間助學團體開展“護花行動”,籌措資金306萬元,資助貧困家庭子女、留守兒童8133人次。

  (五)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突出辦學特色

  5縣廣泛開展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活動,增強“五個認同”。平安區狠抓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強化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社會公德教育,推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5縣積極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按照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基本要求,合理安排課程,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認真開展了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等工作,著力解決課業負擔重、補課、擇校、收費等熱點、難點問題。5縣注重對地方、民族文化的挖掘,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創設多元化、有特色的育人環境。城東區東方小學開展“一班一民族”活動,每班選取一民族,從生活習俗、民族服飾、飲食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深入挖掘了解這個民族。城北區投資2000萬元,實施了學校景觀提升和校園文化創建工程,對18所校園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根據2015年教育事業統計報表審核和此次督導評估現場檢查,5個縣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

  (一)教育經費仍有欠撥資金

  西寧市城東區、海東市樂都區、平安區均存在個別年份未實現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第一個增長,目前尚未補撥。

  (二)大班額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各受檢縣普遍存在城區教育資源緊張,義務教育學校班額偏大的問題。西寧市城東區、城北區、海東市平安區、門源回族自治縣大班額問題相對嚴重。

  (三)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

  各受檢縣普遍存在校舍面積、校園面積、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學校功能教室不足的問題,西寧市城東區、城北區等問題相對突出。海東市樂都區、平安區部分學校實驗儀器設備、體音美器材配備不足、有的設施設備較為陳舊,兩區信息化建設缺口較大,分別有多所學校入校網絡帶寬不足,未建設校園網。

  (四)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

  各受檢縣普遍存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結構短缺問題。西寧市城東區、城北區、門源回族自治縣均存在空編情況,西寧市城東區、城北區分別有10所、4所學校師生比未達到省定標準,各縣均存在學科、年齡結構不合理現象。西寧市城北區、城東區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缺額較多。西寧市城北區、海東市樂都區、平安區近三年教師交流比例偏低。門源回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無特教專業教師。

  四、督導意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青海省各市(州)、各縣應針對本次檢查中、以及省級評估和市縣自查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要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投入分擔機制,加大省級統籌,加強對財政薄弱縣的扶持力度,督促市(州)、縣強化預算編制管理,全面落實國家有關義務教育投入的法律和政策要求,盡快補齊“三個增長”欠撥資金,逐一明確補撥資金使用項目,確保安排到位。要高度關注一些地方出現的義務教育建設資金債務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盡早化解。

  (二)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

  要結合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學校建設和生源劃分,落實學校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有關規定,加快建設步伐,逐步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加快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入學壓力。要堅持“抬高底部”的原則,加強薄弱學校改造,采取一縣一策的辦法,對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解決。

  (三)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始終把師資均衡作為工作重點,有效解決教師數量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強化激勵機制,吸引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要繼續做好教師隊伍梯隊建設,完善學科帶頭人等名優教師培養機制,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進一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

  要把加強學校管理作為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要把樹立現代辦學理念和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宗旨。要全面完善民主決策、校務公開、信息反饋、考評激勵的管理機制,要全面加強學校硬件管理、教育教學管理、生活條件及衛生管理等全方位管理體系,要不斷提升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要樹立“紅線”意識,將學校安全管理放在最突出、最緊要的地位,完善制度,常抓不懈。

  (五)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

  對照與教育部簽署的備忘錄中明確的任務和目標,青海省今后的工作依然艱巨。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已達標縣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早計劃,早部署,早行動,早日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青海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責任編輯:忠建豐)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西林县| 普兰县| 双流县| 楚雄市| 永仁县| 泰兴市| 张家港市| 两当县| 慈利县| 买车| 台山市| 西青区| 巴林右旗| 句容市| 宝应县| 游戏| 怀来县| 庆元县| 蛟河市| 竹山县| 肇庆市| 西华县| 交口县| 依安县| 张家港市| 茶陵县| 大兴区| 宁波市| 和顺县| 色达县| 海淀区| 长岛县| 措勤县| 靖边县| 梅河口市| 巴林左旗| 大邑县| 逊克县| 昌邑市|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