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總督學 王嘉毅
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信和講話中全面論述了美育的意義、內涵和方法,把新時代學校美育提升到新高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為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統學習研究、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美育對民族復興的文化使命的認識,對推動新時代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學校美育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美育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回信和講話,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筑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于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位,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
(一)美育事關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
美育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有著內在關聯性。美育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審美素養、道德情操和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以實現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為旨歸,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齊家、以美治國的悠久傳統。20 世紀初,蔡元培、王國維等有識之士將席勒(Schiller,F. C. S.)的“美育”譯介到中國時,希望“以美育代宗教”來喚醒民眾,那時他們就認為,中華民族本就有美育傳統。蔡元培講到我國古代教育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時,認為“蓋自數以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國維認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終于美育”,并且“于詩樂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但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他們未能使傳統美育獲得現代性轉換,正如蔡元培所言,他所提倡的美育不過是“紙上空談”。直至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命題,特別是1942年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之后,中國現代美育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開啟了人民美育的新階段。
今天,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美育工作的時代課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新時代美育連接歷史與現在、物質與精神、文化與教育、體驗與創造,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力量。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新時代美育厚植人們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激勵人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匯聚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美育事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只有審美的趣味能夠給社會帶來和諧,因為它把和諧建立在個人心中……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誰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誘惑,他就會忘掉自己的局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們對共同富裕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審美體驗的追求等,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無疑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夠極大地提升人們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2014年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們必須加強優質美育資源的供給,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這為以藝術和審美賦能人民美好生活、以學校美育帶動社會美育指明了方向。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為人們追求美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為人們追求美創造了先進手段。人們對美的追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實現好、發展好人們對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們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三)美育事關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具有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育人功能。面對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使命,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 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加強學校美育,使全體學生在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 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黨對教育規律不斷深化認識的必然結果,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堅強意志和國家重大戰略。早在1951年,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就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 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這是美育首次列入國家教育政策文件。1986年,在《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政策文件中闡明了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學校美育開始回歸正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美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等。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重申美育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的突出育人功能。2018年8月 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強調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在 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他生動形象地說:“沒有美的滋養的人生必然是單調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沒有童話、歌謠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鳥叫蟲鳴,如果青少年的心靈世界沒有動人的音符和豐富的顏色,如果青少年沒有藝術愛好和藝術修養,不可能全面發展。”做好學校美育工作,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胸懷“國之大者”,著眼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獲得美育的浸潤滋養,塑造健全人格,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改革發展的實踐成就及主要經驗
學校是實施美育的主陣地,學校美育在各類教育活動中發揮方向引領作用。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
(一)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踐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學校美育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戰略地位得以鞏固
美育是一種綜合性教育,普遍存在于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中。進入新時代,學校美育被提高到新的戰略層面,被賦予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學校美育內涵,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要求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在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校美育的全面統籌部署下,大中小學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逐步建立,各學段美育課程基本要求落實到位,美育教學與實踐持續強化,美育的育人價值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學校美育的普及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 政策體系逐漸健全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美育上升為國家意志和戰略部署。2020年印發的《意見》,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美育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從更高站位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再認識、再落實、再深化,進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統設計,拓展美育的實施路徑,強化美育的組織保障。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完善大中小學一體化課程體系,修訂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和綱要,在強化師資配備、明確條件保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實踐平臺、改進評價機制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搭建起學校美育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印發了省級層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形成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全覆蓋的學校美育工作政策體系。
3. 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
教育部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為基本要求,著力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規定,音樂、美術課時不低于總課時的 9.0%;97.7%的高中落實 6 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要求;80.7%的中等職業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并保證 72學時;87.6%的高等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2019 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顯示,78.5%的四年級學生和 77.2%的八年級學生的演唱能力能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級學生和 65.8%的八年級學生的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能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4. 條件保障逐步完備
強化場地器材配備和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基礎。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小學音樂、美術器材設備達標率分別由 2013 年的 50.1%、50.1%提高到 2022 年的 96.8%、96.8%;初中階段音樂、美術器材設備達標率分別由2013年的70.3%、70.0%提高到2022年的97.9%、97.9%。高中階段音樂、美術器材設備達標率分別由2013年的82.5%、82.9%提高到2022年的95.9%、96.1%。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簡況》顯示,全國基礎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3年的61.62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90.27萬人,增幅達到46.5%。基礎教育階段美育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由 2013 年的5.8%提高到2022年的7.1%,十年間提升了1.3個百分點。教育部每年支持20所高等學校藝術師范類專業實施美育“手拉手”志愿幫扶活動,為中西部地區18個省份的農村中小學校提供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
5. 實踐活動日益豐富
學校美育搭建了面向人人的實踐平臺,不斷豐富和拓展美育品牌項目。教育部每三年分別舉辦一次全國大學生和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以學校開展活動、省級開展交流、全國現場展演的有序推進模式和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讓每個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浸潤。鼓勵各地各校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開展群體性展示交流活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持續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組織優秀經典劇目演出、專家講學、作品展覽等美育實踐活動15000余場,惠及全國2000余所高等學校的千萬學生。在全國中小學和高等學校建成3369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106個傳承基地,按照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六個維度扎實推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二)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取得的主要經驗
回顧美育發展歷程和實踐成就,美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不足三十年,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普遍共識的時間更短暫。進入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中國教育的鮮明特征,及時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有助于更好推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
1. 堅持五育融合,將以美育人與立德樹人有機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美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落實“五育并舉”、協調發展的全局性工程。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中蘊含著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美育也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以美養德、以美啟智、以美促體、以美助勞。以造就擔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統領,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與立德樹人有機統一起來,融合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在所有課程教學中體現出審美導向,在所有育人活動中營造出美育氛圍,才能更好地發揮美育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激發學生愛美向善和明德求真。
2. 堅持人民立場,促進優質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美育工作,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是新時代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美育特點,探索和把握美育規律,建立各學段開設藝術課程的剛性管理機制,強化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統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活動,是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有益實踐探索。指導學校主動融入社會、服務人民,以學校美育賦能城鄉建設和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生活需求,堅持以服務社會的高質量,引領美育事業新發展,是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3. 堅持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學校美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讓植根中華文明沃土的中華美育精神,成為青少年學生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力量,成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支撐,成為服務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不竭動力。
4. 堅持系統觀念,凝聚推進美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學校美育是系統工程,貫穿大中小幼各學段,牽動各民族、各區域、各部門、各類學校,需要系統謀劃、戰略布局、有機銜接、整體推進。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推動支持下,隨著全社會對美育認識的不斷提高,開展美育、支持美育成為社會共識和自覺行動。學校美育應不斷加強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正確處理戰略與策略的關系,構建起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活動、教學研究、條件保障全方位育人格局,凝聚教育、宣傳、文化、財政部門合力,促進協同配合,強化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并重,從而帶動發展水平全面躍升。
三、推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系統深入學習、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持續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深刻認識學校美育的本質屬性,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導向,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加強美育資源統籌協調,以系統性思維推動學校美育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未來美育工作的著力點和總路徑。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學校美育的本質屬性
深刻認識美育的功能屬性。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教人辨美丑、知善惡、明是非,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激發創新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Marx,K.)提出的“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的重要意義已達成共識,重視審美發展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要充分發揮美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育人功能。
深刻認識美育的意識形態屬性。美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美與不美,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判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目標,決定了學校美育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的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青少年以更開闊的眼光、更寬廣的胸懷、更良好的精神面貌投身于民族復興大業。
深刻認識美育的人民屬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文藝運動,開啟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美育新篇章;今天,新時代的學校美育是面向人人的美育,這是做好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應有之義。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把美育貫穿全部的育人活動,使各級各類學校的所有教師都成為美育的施教者,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美育的受益者,讓自然之美、藝術之美、科技之美、生活之美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滋養每個學生,帶動每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我們要堅持人民立場,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大力推進美育工作,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賦能,以高質量的學校美育帶動全社會形成追求真善美的時代風尚,使人們善于發現美、懂得欣賞美、不斷創造美,努力創造出更美麗的家園,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二)強化育人導向,進一步明確學校美育的目標定位
學校美育重在提升素養。要以美育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
學校美育重在培育情懷。學校要通過美育促進學生形成更大的格局、達到更高的境界、擁有更深厚的家國情懷,使他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個多世紀的偉大奮斗充滿敬意,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使命感。
學校美育重在形成文化。以美育促進全體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營造昂揚向上、格調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形成求真、向善愛美的校園文化,通過校內外聯動,更好地引領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風尚和昂揚進取的精神面貌。
(三)勇于改革創新,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
立足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教育部將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并將其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工程。具體包括實施美育教學改革、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藝術實踐活動普及、校園美育文化營造、美育評價機制優化、鄉村美育提質發展、美育智慧教育賦能、社會美育資源整合等行動。
不斷深化美育教學改革。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構建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推進的美育教學機制,強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打造藝術課程活力課堂,展現學生自信和風采。
大力提升教師美育素養。將美育納入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教師培訓計劃,重點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注重教師源頭培養,加強師范類專業學生美育必修課程設置,將美育素養有關內容納入教師資格考試。
全面普及藝術實踐活動。組織面向全體學生的常態化學校藝術展演活動。辦好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尊重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優勢,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平臺和機會。
高度重視以新技術賦能美育。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活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改進評價過程。持續豐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地方教學平臺,不斷更新上線美育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推動新興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促進中華文明傳承創新。
充分發揮藝術院校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藝術院校的專業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構建完備的現代高等藝術教育體系,加強對藝術教育的研究,強化優秀專業藝術人才培養,加大優質藝術作品創作力度,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美育工作貢獻力量。
(四)加強統籌協調,為學校美育工作提供堅實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把美育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建章立制,健全美育工作專門機構,建設美育專業教師隊伍,提供開展美育教學活動的資金、場地和器材等,為學校美育工作提供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
凝聚社會合力,促進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互動互聯,推動校內外的資源設施共建共享,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參與美育工作,積極推動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服務設施為學校美育工作提供服務,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
推進交流互鑒,在擴大教育開放的背景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對外交流中推動美育發展和文明互鑒。借助國際和國內、政府和民間多種交流渠道和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化魅力,使中華民族帶著東方之美的神韻與風范走向世界。(本文刊發于《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