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41期
中山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的部署,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學科優勢,通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勵機制、營造轉化環境等,不斷探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堵點,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一、完善組織架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
(一)建立成果轉化協同機制。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科研的校領導擔任組長,負責研究政策制度、審議重大方案、協調解決關鍵制約事項,并按權限提交黨委常委會或校長辦公會集體決策,形成科研管理、人力管理、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國資管理、法規等職能部門及國家大學科技園、院系多層聯動,責任和分工明確的協調機制。設立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學校知識產權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成果轉移轉化的統一歸口單位,聚焦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端”的價值轉化,通過擬定轉化配套政策、培育運營高價值成果、建設轉化業務信息平臺及貫通跨部門并聯審批機制等,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落地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優化知識產權轉化管理。修訂《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及《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建立“按知識產權歸屬定費率”的橫向管理費動態調整機制,厘清職務科技成果權屬邊界,完善成果披露機制及知識產權申請前評估機制,確保知識產權管理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突出轉化導向,完善關聯轉化成果定價機制,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及獎勵規則,細化擔任領導干部的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持股的具體規定,同時配套出臺科研人員兼職及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管理辦法,構建“有路徑、有規范、有保障”的知識產權轉化管理制度體系,確保轉化推進有章可循。
(三)推動開放許可盤活存量。啟動“專利分級分類管理及運營項目”,構建動態專利分級分類評估體系,以多維度價值研判為基礎,對學校存量有效專利開展周期性綜合分析,形成以轉化為導向的分級分類專利清單,摸清學校存量專利“家底”,通過科技成果參展參會、掛牌拍賣、組建產業專利池等方式,搭建專利與市場對接橋梁。出臺《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實施方案》,明確定價方式、收益分配、激勵措施、發布渠道及交易流程等規范,鼓勵采取“免費或年費”模式降低企業試用門檻;開發“中大專利”小程序,實現專利“發布—要約—簽約—監控”全鏈路“掌上辦”,提升開放許可效率,加速存量專利流通轉化。
二、強化政策引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一)打造績效考評機制。制定《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服務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施意見》,探索構建契合理工醫學科特點的科研評價體系,理科重視產出原始創新成果、工科重視技術攻關及成果產業化、醫科重視解決臨床問題,提升科研服務和成果轉化的能力。推動將轉化規模及到賬情況、技術就緒度、企業評價及委托頻率、合作對象性質、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評價結果,作為職務聘任、研究生培養等重要參考,營造多樣化的科研生態。
(二)完善獎勵分配機制。突出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給予成果完成人不低于70%的現金或股權獎勵;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突出的團隊,單列研究生定向培養名額并定制培養方案,為團隊儲備高質量科研與轉化人才,強化持續轉化能力。完善成果轉化后補助機制,以學校留歸收益為基礎成立專項轉化基金,重點資助產業化前景良好的轉化團隊,助力轉化后產業化落地,推動科技成果價值持續釋放。對轉化運營服務機構,實行與轉化成效掛鉤的績效考核制度,根據項目落地率、轉化金額等指標按年度核付技術服務費,激發運營機構對接市場、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三)構建賦權改革機制。制定《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實施方案》,探索“先確權后轉化”的產權激勵機制,凝練賦權模式并引導成果完成人選擇“共同實施”或“約定收益”轉化路徑,學校通過現金、債權或股權等柔性兌付方式,實現激勵相容、風險共擔,從源頭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將確權后的職務科技成果尤其是國有股權單獨建賬、單獨考核;建立風險監測機制,細化盈虧應對措施,完善減持退出標準,提升市場化風險處置能力;制定《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指引》,分類建立不同主體的盡職免責規范,對成果轉化中的價值波動、定價偏差等予以容錯,增強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放心轉”的動力。
三、加強服務支撐,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
(一)強化“校內+校外”轉化運營隊伍建設。深化國家大學科技園改革重塑,采用市場化選聘機制,重點引入技術經理人、產業工程師等專業人才,圍繞項目概念驗證、成果熟化、企業孵化等關鍵環節,探索組建“懂技術、懂市場、懂轉化”的復合型校內運營團隊,填補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過程中的服務斷層。招標引入3家優質市場化運營服務機構,拓寬運營渠道,提升成果轉化服務的覆蓋面與對接效率。建立“技術經理人駐點科研團隊”工作機制,針對高價值科技成果,在項目全周期強化海內外知識產權布局與產業資源嫁接;通過細化運營機構的技術服務標準與考核標準,建立人員可進可出、管理顆粒度直達項目的精細化運營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質量。
(二)構建“熟化—孵化”全鏈條加速平臺。啟動建設生物醫藥、眼病防治、超算與人工智能三個概念驗證中心,聯合專業投資機構發起由學校主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創業投資基金,及早識別并介入原始創新,通過項目篩選、熟化孵化、團隊搭建、融資發展、公司治理等全鏈條服務,加速將實驗室成果做成樣機、產品,為科技成果注入“第一桶金”和持續動能。
(三)建立“數智+場景”校企常態對接通路。建立基于AI算法的“有組織科研輔助系統”,智能分析學校科研成果,實現專家信息的有效遴選,精準匹配企業需求,縮短成果對接周期。緊扣區域重點產業布局,在廣州、珠海、深圳校區輪動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產學研面對面”等活動,常態化推動科研人員走進高新技術企業深度互動,實現成果就地轉化。聯合57家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究平臺,推動實驗室研發與生產線需求同頻共振,產出消費金融行業130億參數開源大模型“智鹿”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實現科技成果定向轉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