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妇一区二区,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毛片网站在线看,久久精品一区蜜桃臀影院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獻

華南理工大學以“四個聚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2025-07-30 來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簡報〔2025〕第20期

  華南理工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著力從優化體制機制、強化交叉融合、加強校企協同、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持續發力,一體化構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一、聚力優化體制機制,探索培養新范式

  (一)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出臺《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行動方案》,實施人才培養“項目制”,推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集成電路領域人才等有組織人才培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二)創新培養模式。聚焦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組建超級機器人“珠峰班”、工業軟件卓越班、智能海洋裝備創新班等各類創新班近40個,超常規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建設“百步梯創新學院”,組建人工智能先進技術拔尖班、院士特色班等4個工科試驗班,采用“1+3”培養模式,學生在大一學年結束后自由選擇科研方向,推動新生導航、數理基礎、通識教育、創新實踐貫通融合,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三)提升資源活力。構建“學院+高端研究院”培養載體,充分激發高水平團隊、優勢平臺和重大項目的育人活力和積極性,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著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推動科研平臺面向全部學生開放共享,引導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形成“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推進教學與科研同頻共振、相互促進。

  二、聚力強化交叉融合,拓展培養新成效

  (一)加強政策支持。發布《關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實施意見》,在教學管理、人事聘任、評價考核及組織管理等基礎制度層面破除學院學科壁壘,加速推動交叉人才培養。設立“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專項”,將研究生增量指標向交叉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傾斜支持,組建跨學科導師組共同指導學生,拓展高層次交叉人才培養成效。

  (二)完善專業設置。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智慧交通等一批交叉融合新專業,面向所有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微專業。設立“城鄉規劃+大數據管理與應用”“自動化+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個雙學士學位,采用“集中培養+個性分流”的“2+2”雙向模式,高質量培養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

  (三)優化課程供給。構建多元化、跨學科課程體系,在本科階段推行個性化選修學分制,支持學生跨學院選課,除既有輔修專業與通識課程外,要求各專業按容量開放全部課程資源,允許其他學院學生選修,拓展學生復合型知識結構。建立本研貫通課程體系,加強本研課程銜接,引導學生修讀研究生階段課程,形成打破院系、學段壁壘的課程互通機制,強化學生交叉學科自主學習能力與科研潛力。

  三、聚力加強校企協同,打造培養新生態

  (一)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聯合17家企事業單位組成理事會,采取理事會負責制的二級學院運行模式,設立工程師技術中心、創新中心、校企創新發展研究院,統籌協調校企資源,對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進行全鏈條改革,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聯合招生選拔制度,打造“校內首席專家+行業產業首席專家”團隊,共同確定培養任務,實施“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突出“創新貢獻”的評價導向,保障學生潛心投入工程實踐。貫通學歷教育與工程師職稱資格認證,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授予畢業證、學位證和相應的工程師職稱,助力學生提速職業發展。

  (二)推動產教融合項目。聯合企業推進“智能基座”與“工業軟件”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建設,引入“產業技能學院”項目,通過共建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方式,系統開展科研項目、成果轉化、定制化人才培養。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近300個、校企研發中心330余個,共建校外學生實習實踐基地800余個,實現企業人才需求與專業培養能力深度對接。

  (三)建設產教融合課程。打通課堂邊界,主動對接產業創新需求,邀請企業家、工程師上講臺,將優質產業資源引入課程,形成以“工程認知—校企模塊課程—企業學習”為進階的課程群,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課程體系,開設汽車制造工程學、電能生產和利用等50余門校企合作課程,推動課程更貼近實際產業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適配度。

  四、聚力擴大對外開放,構建培養新格局

  (一)拓展聯合培養項目。推動國際化機制創新,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學分互認、學位聯培等合作,累計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230余個海外交流學習項目,每年派出2000余名學生,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二)優化科研交流布局。高質量推進國際產學研用合作,與法國、意大利等國高校簽訂合作協議,籌建聯合實驗室,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攻關聯合創新平臺。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推動與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高校、企業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創新中心,與南非、新西蘭籌劃建設中非、中新工程教育和技術合作示范園,推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輻射全球。

  (三)強化教學課程共建。設置“中法菁英班”等試點班,推進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建一大批高水平國際化特色課程,每年開設80多門“海外名師講授學分課程”。聯合全球合作高校,舉辦新工科國際暑期學校,聚焦新工科領域開設專題課程,邀請海外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促進中外師生學習交流、實地研修,推動教育教學水平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劉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东安县| 弥渡县| 水城县| 皮山县| 长乐市| 普定县| 鄂州市| 山东省| 泗水县| 桦甸市| 平安县| 梓潼县| 溧阳市| 旌德县| 射阳县| 丹阳市| 新疆| 定南县| 高陵县| 长子县| 兰溪市| 永修县| 河曲县| 唐山市| 自治县| 纳雍县| 南平市| 吉安市| 闸北区| 湟源县| 乌兰察布市| 古丈县| 桑日县| 集安市| 杭锦后旗| 闻喜县| 车致| 开远市| 綦江县|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