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6期
重慶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學科布局、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就業指導、擴大崗位供給,健全人才培養閉環管理機制,著力培養高質量人才,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著力優化學科布局,強化供需對接。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前沿、新興、交叉學科,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等17個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著力培養支撐新興產業行業發展的戰略性人才。支持高校自主設置智能建造技術、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智能交通系統與控制工程等116個目錄外交叉學科方向,目前全市高校理工農醫類及應用型博士點占比72%,碩士點占比78%,學科專業支撐新興產業的能力顯著提升。積極探索跨高校、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布局建設13所高水平“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高校,高位推動“四新”專業建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300余個,共建交叉專業200余個。不斷加大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力度,發布“重慶重點產業行業人才急需預測清單”,建立“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就業導向、高校自主”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24年職業院校新增工業互聯網技術等急需緊缺專業221個,專業設置與重點支柱產業匹配度達88%,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貢獻70%以上新增勞動力。
著力深化產教融合,提高培養質量。持續深化高校與高水平企業、科研院所的聯合培養模式,積極推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不斷提升人才專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建設1個國家級、5個市級卓越工程師學院和6個市級未來技術學院,聯合高水平企業、科研院所共同探索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依托2個國家級、24個市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平臺,引導高校把學院辦在產業園區、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完善人才培養進區縣、進園區、進企業模式,提升學生就業實踐能力。堅持分層級組建、實體化運行、數字化治理,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3個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3個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6個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18個“新星”產業集群?),組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等1個國家級、3個市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推進聯合體實體化運行,不斷深化多主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共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產教融合供需平臺等,構建供需對接資源共建模式,及時發布就業崗位信息,舉辦供需對接活動,搭建就業雙選平臺,引領帶動全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助力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著力強化就業指導,提升服務能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幫助畢業生更好適應社會和職業需求。制定高校就業指導能力提升計劃,構建“金課+教材+名師+基地+工作室”一體化指導體系,連續舉辦十五屆職業規劃大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臺。不斷提升就業服務實效,充分發揮市就業服務一件事平臺作用,全市高校推廣使用網上電子簽約流程,畢業生三方協議簽約時間從平均15天縮短到8小時。積極開展基層就業宣講、論壇等系列活動,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投身基層一線建功立業。2024年,全市高校畢業生到西部省市就業及升學達23.9萬人。聚焦重點群體,探索改革“宏志助航”課程體系,增加實踐課程培訓時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舉辦殘疾畢業生等專場招聘會18場,提供崗位11萬個。
著力擴大崗位供給,拓寬就業渠道。通過優化就業平臺、組織專場招聘、推進訪企拓崗等措施,為畢業生提供更充足更精準的就業機會。迭代升級重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上線大學生就業服務“一件事”,平臺深度整合招聘企業崗位需求和學生求職意愿,實現崗位與人才高效匹配,促成學生網上簽約29.3萬人次,提高就業效率和質量。結合重慶市重點產業行業的需求和高校布局,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重點行業專場招聘活動。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產業集群,為2024屆畢業生組織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金屬制品業等重點行業市級大型專場招聘活動200余場。持續深入推進訪企拓崗,組織高校聚焦主干學科專業深入企業,全年走訪企業1.3萬家,拓展崗位19.9萬個。開展?“教育強市區縣行”,市教委與13個區縣簽訂合作協議,聯合舉辦雙選活動16場,累計提供崗位10萬余個,促進高校精準對接地方產業需求,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